ZD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不论是传统IT架构管理者还是云架构管理者,都对容器的技术优势赞不绝口,但真正困扰着用户的难题在于,到底哪种容器方案最为出色。为了解决这一标准争议,由Docker公司和Linux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开放容器计划(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OCI)力求打造一套通用型容器标准,其中的最新成果正是OCI Image Format Spec项目。
容器标准化正在实现当中
作为OCI的首个项目,OCI Runtime Spec规范了容器的运行规则,而新项目OCI Image Format Spec则提供一整套开放容器镜像规范,其中包含运行特定软件所需要的全部构建组件,这也意味着容器技术“一次打包,随处运行”的承诺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那么其重要意义又在哪里?CoreOS公司CEO Alex Polvi的回答是:“类似于火狐与Chrome,容器领域也存在着Docker与rkt(两款高人气容器方案)。经过此次改革,二者相当于拥有了共享的HTML5,这意味着开发者的成果能够在任意浏览器当中拥有同样的运行效果。”
OCI技术监督委员会主席兼CoreOS公司CTO Brandon Philips补充称:“我们很高兴能够在OCI Image Format Spec项目当中与强大的技术社区进行合作,共同促成容器镜像的生成、验证、签署、命名与分发。”在一篇博文中,COreOS开发团队负责人Jonathan Boulle指出:“在不久的将来,Docker与rkt将支持一套共享式标准容器镜像格式,而其遵循的开放规范则来自OCI。”
据悉,这套新规范基于Docker 2.2版本,同时还将引入CoreOS公司的appc规范。正如Boulle所解释:开发者们将能够打包并签署应用程序容器,而后将其运行在一系列容器引擎当中。
而对用户而言,“拥有这样一套容器镜像规范,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加以实现,保证容器无需修改即可运行在各类Runtime当中——包括rkt、Docker、Kubernetes以及Amazon ECS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