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在微软Build大会的所有消息中,让Bash在Windows 10平台上运行这件事可以说是最大的新闻之一。从那时起,对于微软到底怎么做的猜测不绝于耳。
微软也开始通过博客和一个新的Channel 9视频提供更多的细节,透露了一些在表面之下到底发生了什么的信息。
剧透警告:Windows 10之中并没有隐藏什么秘密的Linux内核。相反,是Windows内核团队开发的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WSL)成了让Linux二进制程序运行在Windows平台之上的基础。
微软在4月22日指出,WSL包括用户模式会话管理器,它是由PICO供应商提供的,它模拟了Linux内核和PICO进程,托管在未调整的用户模式Linux之上,例如Bash。
微软表示:“它是存在于用户模式Linux二进制程序和Windows内核组件之间的空间,神奇的事情正是在这里发生的。”该公司表示,“通过将未经调整的Linux二进制程序放入PICO进程之中,我们让Linux系统调用进入Windows内核。lxss.sys和lxcore.sys将Linux系统调用翻译成NT APIs并模拟Linux内核。”
对于那些关注过微软研究院的Drawbridge项目的人来说,PICO组件可能听起来有点耳熟。开发Drawbridge的团队中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开发微软Singularity微内核操作系统的团队成员。
Channel 9的概述视频和相关的博客文章都表示Windows内核并不包含Drawbridge PICO进程/PICO驱动概念。而正是这些PICO进程和驱动“为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提供了基础。”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