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11 月 10 日,Adobe 系统软件宣布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本地化的Adobe Creative Cloud创意应用软件。Adobe Creative Cloud for teams提供了15个适用于Windows和Mac设备的旗舰创意应用,其中包括 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Dreamweaver、InDesign、Lightroom、Premiere Pro 和After Effects等。本次发布后,中国大陆的用户将即刻体验到Adobe Creative Cloud的数千项新功能。
Adob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hantanu Narayen
Adobe 自在全球推出Adobe Creative Cloud以来,为创意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Adobe Creative Cloud让创意专业人士在任何屏幕上都能设计并实现卓越的数字体验,其性能有了大幅提升,工作流程也更高效。Adobe已经在中国大陆推出了Creative Cloud for teams的会员机制,将持续、定期地向各类型企业、教育和政府机构提供最新和升级的功能。
Adobe数字媒体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Bryan Lamkin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数字化经济体,每天使用数字化设备和应用的人数高达 7亿。Creative Cloud for teams的推出将帮助中国客户加速创新步伐,前所未有地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创意和设计主导型思维在企业的发展和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企业投资于优秀设计时,其客户忠诚度和品牌价值也将随之稳步提升。当前,企业业务正在不断转型,创意则是转型的核心。Adobe致力于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中国品牌打造最具吸引力、个性化和恰当及时的客户体验。”
百度搜索用户体验中心(UXC)高级总监关岱松表示:“作为第一批体验Adobe Creative Cloud的中国客户之一,我想要祝贺Adobe在中国大陆市场取得的这一进展。Adobe Creative Cloud为我们的搜索用户体验中心团队带来了诸多创新及效率的提升,帮助我们构思和实现各种想法,并进行创新实践。Adobe Creative Cloud还帮助我们简化了工作和管理流程,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我们的核心业务——创意设计,从而为百度的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著名设计师、AGI(设计师国际联盟)会员、香港品牌顾问设计人李永铨表示:“我很高兴看到Adobe将Creative Cloud引进中国大陆市场,这对中国广大的设计创意者而言是个意义非凡的好消息。作为Adobe Creative Cloud的使用者,我十分喜欢这个产品,它能够很好地激发设计创意者天马行空的奇妙异想,并帮助我们将想法转化为现实。有时候,工具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灵感的催化剂。”
Adobe大中华区高级董事总经理黄耀辉认为,Adobe Creative Cloud创意应用软件的发布将极大地提升创意对商业的影响力。他表示:“Adobe公布的面向创意和设计行业人士的市场调查Creative Pulse 2016报告显示,85% 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创意思维对商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他们深知,对创意设计的投资将能够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用户体验并提升客户忠诚度。62%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创意职业生涯未来可期。随着技术的普及、强大新型工具的推出以及创意思维对商业影响力的加大,中国设计从业人员的前景将一片光明。Adobe携手中国大陆市场客户18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动本地业务,确保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体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