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Gartner的最新预测,2017年全球商业智能(BI)和分析软件市场收入预计将达到183亿美元,相比2016年增长7.3%,到2020年该市场预计将突破228亿美元。
据Gartner称,现代商业智能和分析继续以超过整体市场的速度扩张,这弥补了传统商业智能支出的下滑。最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现代商业智能和分析平台以满足新的需求:可访问性、敏捷性、更深度的分析洞察、从IT主导的、系统记录报告转向业务主导的、包括自助服务的敏捷分析。
然而,现代商业智能和分析市场预计将减速,从2015年63.6%的增幅减少到2020年的19%。Gartner认为,这反映了数据和分析逐渐成为主流。该市场在席位扩张方面呈现增长,但是收入会受到定价压力的抑制。
Gartner研究副总裁Rita Sallam表示:“采购决策仍将受到企业高管以及那些希望有更高敏捷性、可选择小型个人和部门级部署以证明成功的用户的影响。企业友好的采购模式对于成功部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Gartner认为,快速变革的现代商业智能和分析市场正在受到以下七大动态的影响:
1、大规模现代商业智能将主导新的采购——虽然商业用户最初涌入新的现代工具市场是因为这些工具在不需要IT辅助的情况就可以使用,对监管越来越高的需求将成为IT重新参与进来的催化剂。从企业层面来看,支持更高可访问性、敏捷性和分析洞察力的现代商业智能工具将主导新的采购。
2、新的创新厂商和知名厂商将推动下一波市场变革——智能数据发现能力、机器学习和整个分析工作流自动化的兴起,将推动新一波的采购热潮,因为其中存在缩短从高级分析中获得洞察、将洞察提供给企业中更多人的潜在价值。虽然这个“智能”热潮正在受到有创新性的初创公司的推动,但是传统商业智能厂商也在缓慢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目前的“现代化”浪潮,他们在某些情况下也起到了推动发展的作用。
3、需要复杂数据集推动数据准备中的投资——商业用户希望分析多样化的、通常很大且更为复杂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模型,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以自动化的方式快速准备、清理、丰富和发现可信赖的数据集,这一能力亿i纪念馆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4、可扩展性和可嵌入性将成为扩大使用和增强价值的关键推动力——互联网的用户和客户要么使用更加自动化的工具,要么把分析嵌入到后台使用的应用中,或者两者兼有。内嵌和扩展分析内容的能力,将成为推动普及和从分析中获取价值的关键因素。
5、支持实时事件和流数据将扩大使用——组织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设备、传感器和人生成的流数据来快速决策。厂商们需要投资类似的能力,为采购者提供把实时分析与流数据和其他类型源数据结合其他的单一平台。
6、对云部署的兴趣将越来越高——商业智能和分析平台的云部署有降低总拥有成本和缩短部署时间的潜力。不过,企业仍然有很多数据是保存在本地中的,这将成为阻碍采用的一大障碍。不过这个情况正在发生改变,Gartner预计到2020年大多数新许可的采购都将是针对云部署的。
7、市场将为企业机构创造机会,采购和售卖分析能力,加速获得洞察——一个活跃的市场中,采购者和售卖者聚合到一起交换分析应用、聚合数据源、自定义可视化及算法,这将引发越来越多对商业智能和分析的兴趣,推动未来的进一步增长。
Sallam表示:“很多新的创新厂商将不断涌现,来自大厂商对创新的重大投资、以及获得风投的初创公司,这些都将让企业机构从中受益。然而,他们需要特别小心,当多种单独解决方案快速展现业务价值、不需要特别关注设计、实施和支持的情况下投入生产环境中可能导致的技术债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