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不管是医生还是工程师,都需要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理论性、应用性四强的人才,人是最可贵的。我非常赞成马云说的那句话,跟阿尔法狗去比什么,它永远会超过你,因为人的计算能力就是搞不过它。”
日前,有“东方神眼”之称的全国著名医学影像诊断专家、阿里云天池医疗AI大赛首席评委张国桢教授走上云栖大会的舞台,讲述了现代影像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在坐的听众包括阿里机器视觉研究员华先胜及ET团队成员、零氪科技CTO罗立刚等众多技术领域专家。他们联手启动了国内首个针对早期肺癌筛查的天池医疗AI大赛,获胜算法有望集成到阿里云ET医疗大脑中。
年近80的张国桢是国内顶尖的读片专家,他改变了医学界过去将10毫米作为肺癌手术下限的固有认知,总结出“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为早期肺癌的鉴别提供了重要指导。
张国桢说,我们处在一个影像引导治疗的时代,以前是打开肚子、打开胸看看里头什么东西。现在是看清楚了再打开。时代不一样了。“所以要求各位一定要高效、智能、直观,不是一般的图象可视化,一般的图象可视化是不能做诊断,只能找到位置,也就是现在体检中心发现的。所以一定要强调高级别的算法。”
对于机器与人的关系,张国桢认为计算机再厉害,也要听人的意见。“计算机找出五个片子,给了十个建议,我要重新再去取我最认可、最接近的。机器无法代替人,但我们做医生的必须跟上机器的脚步。”
机器诊断在医疗领域的优势在于计算速度。假如2万张片子先由机器进行一轮筛查,最终锁定200张可能存在问题的再交由人类医生判断,这相当于把医生的效率提升了100倍。而这正是阿里云ET医疗大脑要做的。
张国桢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工程师以及他们开发的人工智能。“一个15岁的女孩子,有这么点结节,你敢说她是肺癌吗,没有医生有这个胆量说。做了图象后处理以后,就会发现是原位癌。之前转了两年多,家长都认为不是,再耽误下去就转移了”。
张国桢说,“看到影像是要画生死的,这是我医生的责任”,“如果你没有胆量拍这个胸脯,你做不好医生,你是医死,不是医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上,一场以“AIGC创作新范式——双脑智能时代:心智驱动的生产力变革”为主题的分论坛,成为现场最具张力的对话空间。
人民大学团队开发了Search-o1框架,让AI在推理时能像侦探一样边查资料边思考。系统通过检测不确定性词汇自动触发搜索,并用知识精炼模块从海量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无缝融入推理过程。在博士级科学问题测试中,该系统整体准确率达63.6%,在物理和生物领域甚至超越人类专家水平,为AI推理能力带来突破性提升。
Linux Mint团队计划加快发布周期,在未来几个月推出两个新版本。LMDE 7代号"Gigi"基于Debian 13开发,将包含libAdapta库以支持Gtk4应用的主题功能。新版本将停止提供32位版本支持。同时Cinnamon桌面的Wayland支持持续改进,在菜单、状态小程序和键盘输入处理方面表现更佳,有望成为完整支持Wayland的重要桌面环境之一。
Anthropic研究团队开发的REINFORCE++算法通过采用全局优势标准化解决了AI训练中的"过度拟合"问题。该算法摒弃了传统PPO方法中昂贵的价值网络组件,用统一评价标准替代针对单个问题的局部基准,有效避免了"奖励破解"现象。实验显示,REINFORCE++在处理新问题时表现更稳定,特别是在长文本推理和工具集成场景中展现出优异的泛化能力,为开发更实用可靠的AI系统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