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美国权威科学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正式揭晓 2018 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成为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云端 AI)、对抗性神经网络、传感城市、材料的量子飞跃四项技术主要研究者。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是科技领域的权威榜单,至今已经有 17 年历史。2018 年完整榜单为: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云端 AI)、对抗性神经网络、人造胚胎、“基因占卜”、传感城市、巴别鱼耳塞、完美的网络隐私、材料的量子飞跃、实用型 3D 金属打印机、零碳排放天然气发电。

评委认为,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势力之一,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与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一决高下。在入选的四项突破技术中,阿里巴巴是都在做些什么?
传感城市:阿里云ET城市大脑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到多伦多的一个叫 Quayside 的项目。他们希望从头开始重新设计一个社区,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将其重建,会让都市地区变得更加可负担、宜居、环保。

而在中国,阿里云正在和多地政府进行一项更为大胆的尝试——构建城市人工智能中枢ET城市大脑。在杭州,ET城市大脑接管了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对抗性神经网络:车辆识别与AI设计师
利用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两个 AI 系统可以通过相互对抗来创造超级真实的原创图像或声音,而在此之前,机器从未有这种能力。这给机器带来一种类似想象力的能力,因此可能让它们变得不再那么依赖人类。
在ET城市大脑项目中,阿里巴巴达摩院的科学家使用对抗性神经网络训练ET城市大脑更好的识别客车、火车、卡车的车牌,将识别精准度提高了10%。此外,科学家还将对抗性神经网络用于双11中,完成了数亿张海报的设计。
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阿里云机器学习平台PAI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应受到少数几家公司统治。其一旦与云技术相结合,那它将可以对许多人变得触手可及,从而实现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在这方面,阿里巴巴已经将很多机器学习工具搬上云端,推动了人工智能革命的到来。
阿里云机器学习平台PAI可以让开发者像做PPT一样开发AI应用。目前提供了回归、分类、聚类、文本分析等100余种算法组件,并支持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包含tensorflow、caffe、MXNET。PAI可以通过托拉拽的方式,实现算法组件的拼接,并提供完整的数据挖掘链路,背靠的阿里云分布式计算引擎可支持百亿特征千亿样本的数据并行化计算。
材料的量子飞跃:阿里云量子计算
在更为前沿的量子研究方面,《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新型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依然笼罩着一层迷雾,但一个前景无限的应用方向正在向量子计算机招手:精确分子设计。而中国在量子计算方面也有相当明显的成长,正一步步追赶上领先者的脚步。
2017年5月,由中科大、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浙江大学共同研制完成的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另外,同年 10 月 11 日,由中科院与阿里云合作发佈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计算的商业化已经近在咫尺。同时,世界知名量子计算科学家施尧耘、两次理论计算机最高奖德尔奖得主马里奥·塞格先后加盟阿里云量子实验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人工智能机构与阿里云发布全新大语言模型Qwen-Sea-Lion-v4,专门针对东南亚语言和文化特色进行优化。该模型结合阿里云Qwen3-32B基础模型和大量东南亚地区数据集,在东南亚语言模型评估榜单中位居开源模型首位。模型支持119种语言,能在32GB内存的消费级笔记本上运行,采用字节对编码技术更好处理非拉丁文字,并具备3.2万词元上下文长度,可执行文档级推理和摘要任务。
中科大联合快手等机构推出VR-Thinker技术,首次实现AI视频评判员的"边看边想"能力。该系统通过主动选择关键画面、智能记忆管理和三阶段训练,在视频质量评估准确率上达到75%-82%,特别擅长处理长视频场景,为AI视频生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AI智能体是下一代业务自动化工具,不仅能对话交流,还能执行复杂任务。与ChatGPT聊天机器人不同,它们可在最少人工干预下规划并完成工作。文章介绍了五个高影响力应用:自动化客户服务解决方案、销售CRM管理、合规自动化、招聘筛选与排程、市场情报报告。这些应用都具有重复性工作流程、依赖结构化数据、遵循可预测规则等特点,能够释放员工宝贵时间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
微软研究院发布BitDistill技术,通过三阶段优化将大型语言模型压缩至1.58位精度,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实现10倍内存节省和2.65倍速度提升。该技术包括模型结构稳定化、持续预训练适应和知识蒸馏传承三个关键步骤,解决了模型量化中的性能衰减和规模化问题,为AI模型在资源受限设备上的高效部署提供了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