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3月14日,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透露,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能够一种能够翻译文本的人工智能,它翻译的准确性可以与人类相媲美。
该系统由三个独立的团队构建,旨在将中文新闻文章的句子翻译成英文。它结合了几种新兴的神经网络方法以达到人类的准确性,其中包括微软专门为该项目开发的一些方法。
黄学东(音译:Xuedong Huang)(如图)是负责微软语音、自然语言和机器翻译工作的技术专家,他表示该系统是这个最具挑战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表示:“让机器翻译能够达到人类的水平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他说:“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能够这么快就实现这一点。”
这个系统在将英文文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用到了一种被称为双重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参考,让人工智能可以检查自己的准确性并从错误中学习。同样是微软发明的另一项技术让这个系统能够通过重复来优化翻译的内容,这种方法类似于人类修改自己写作内容的方式。
该公司已经证明,这个系统可以通过翻译来自被称为newstest2017的研究数据集中的文本达到人类的翻译准确度。测试包含了多轮评估,每一轮评估都会查看人工智能翻译的几百个句子。根据微软的说法,一个由外部语言学家组成的团队将人工智能翻译的结果和人类的翻译结果进行比对,以此进行验证。
让说英语的人能够看懂用中文写就的新闻文章还只是冰山一角。微软计划利用这项创新技术,让这个系统能够在其他语言的翻译上也达到人类的准确度,并将其纳入到该公司的产品之中。
该公司提供了类似于谷歌翻译的免费翻译服务,还有面向企业的商业版本。而且,微软在星期一还透露了计划推出为其团队聊天服务推出内联翻译功能,这样一来,使用不同语言的专业人员就可以更轻松地进行沟通了。
这个新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技术理论上说也可以应用于语音,但是微软的研究人员周明(音译:Ming Zhou)表示,实时翻译仍然是一个挑战,这个问题还有待解决。无论如何,该公司已经表明人工智能能够媲美人类准确度的这一事实代表了这个研究方向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这一事实也标志着微软最近在深度学习领域获得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此前,该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在一项斯坦福大学的阅读测试中达到了人类参与者的平均水平,此项测试被用于评估神经网络的基准。这一成就比来自中国的网络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团队晚了一天,那个团队是首个在该测试中达到这个里程碑的团队。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AI智能体的发展中,记忆能力成为区分不同类型的关键因素。专家将AI智能体分为七类:简单反射、基于模型反射、目标导向、效用导向、学习型、多智能体系统和层次化智能体。有状态的智能体具备数据记忆能力,能提供持续上下文,而无状态系统每次都重新开始。未来AI需要实现实时记忆访问,将存储与计算集成在同一位置,从而创造出具备人类般记忆能力的数字孪生系统。
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多所高校开发的Mol-R1框架,首次实现了AI在分子发现中的透明推理。该系统通过PRID方法学习专家推理模式,配合MoIA迭代训练策略,不仅能准确生成分子结构,还能展示完整思考过程。相比现有模型,Mol-R1推理更简洁高效,为药物研发等领域的AI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OpenAI首席执行官阿尔特曼表示,公司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建设等。他正在设计新型金融工具来筹集资金。阿尔特曼认为当前AI投资存在过度兴奋现象,类似于90年代互联网泡沫,但AI技术本身是真实且重要的。他承认GPT-5发布存在问题,并表示OpenAI未来可能会上市。
蚂蚁集团AWorld团队发表突破性研究,创建动态多智能体协作系统解决AI稳定性难题。研究灵感来源于船舶导航,通过执行智能体和守护智能体的协作机制,在GAIA测试中准确率达67.89%,稳定性提升17.3%,荣登开源项目排行榜第一名。该系统为构建可靠智能系统开辟新路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