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2018年11月29日,由亿欧公司主办的以“智能产业,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在北京国贸大酒店正式举行。
大会现场,汇聚了5000名各产业创新者、行业领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讨论,他们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对面临新机遇,企业应该如何做也给出了建议。本次峰会采取“1+6”的组织架构,除了11月29日的“2018创新者领袖峰会”外,30日还将举办包括新技术·新动能创新者论坛、大健康创新者论坛、小程序创新者论坛、金融科技创新者论坛、企业智能服务创新者论坛、未来零售创新者论坛在内的6场垂直峰会。
在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上,Video++极链科技创始人董慧智发表了《AI打开场景商业的潘多拉魔盒》的演讲。
他提到:
1、AI不是万能的,但绝不是泡沫;
2、已经实现落地的领域有安防、机器人、无人驾驶、金融、医疗、新消费;
3、场景商业开发要做三件事情:场景识别、图谱建立和场景匹配。
以下为董慧智现场演讲速记:
董慧智:感谢大家,终于轮到我们给大家讲一讲稍微娱乐化的东西了,整个AI行业发展到现在,有做安防的,有做医疗的,有做交通的,只有我们一直致力于给大家带来娱乐化的欢乐,我们做的是AI+文化娱乐,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文化娱乐场景识别出来,匹配到各种各样商业场景,产生真正的价值,通过技术可以把很多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做到,把大量闲置的场景挖掘出来,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用AI打开场景商业的潘多拉的魔盒,这是我们的任务。
AI不是万能的,但绝不是泡沫
目前AI很火,大家都看到了,无论总书记也好,还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好,AI已经成为一个全民都在讲的事情,我们常常说今年会觉得AI公司好像一夜春风以后,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然之间冒出来全国有几十万家AI的公司。
一种观点是说AI是万能的,AI将会革新所有的行业。另一种观点是AI只是一个泡沫,会像以前很多的曾经红过的很多技术一样,会成为泡沫。
在我们做AI公司的人心中,AI不是万能的,但确确实实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它的作用被低估。它是很神奇的,可以和很多行业结合在一起,产生很多一步一步的微创新,然后渗透到每个行业之中。我们特别喜欢周总讲的那个,微场景或者小场景,渗透在每一个小场景之中,不知不觉让大家生活变得更好,变得更快乐,在你身边每一天都在变化,我认为这就是AI,并且慢慢的聚沙成塔,变成每个人身边最不可或缺的。所以我觉得AI在短期被神话了,长期来看,它反而是被低估了,这是我对AI的一个看法:既不是万能的,也绝不是泡沫。
把AI真正能做的事情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就是感知;AI既然叫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和人的智能类比呢?
第一是感知;首先它要有五官,能够看、能够听、能够感受到人所感受的一切。 AI到底发展的怎么样?在感知层面,除了情绪上的很多东西之外,AI的感知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例如人脸识别,每个人一生最多能够认得全的人不会超过五千个人,这是极限。熟悉的人不能超过150个,所谓熟人极限是150个,这都是科学能够研究的。人类做人脸识别,哪怕熟人脸适合最高比例就是150多,现在人脸识别已经达到99%,已经远远超过人,而且可以无限度识别。无论多少人,只要有足够的机器就完全可以识别,在这个方面,机器AI已经完胜人类了。虽然在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方面和人的差距还非常大,但我相信有一天将会超过人类,这是AI能够做的事情,这个事情本身已经意义很大了,当然大家不能把它神话,AI没有敏锐到像一条狗一样探测到所有的东西。
第二是自动化;我们未来能够看得到的,真正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变化的,目前都集中在自动化这个领域,当机器像人一样有了五官,就可以代替人做很多自动化去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把人解放出来,做无人驾驶,现在的医疗代替人去看X光片,都属于这样的领域。可以说我们这几年都在感知和自动化方面有了十分快速的变化,并且感知和自动化在很多领域已经可以做到商业化。
AI和人到底差别在哪里?核心还是说AI没有感情:AI不能做创意、AI不能自己反思对人的爱,但是能不能具有这样的能力?是怎么样才能具有这样的能力?比如说我们都讲的AlphaGo,当某一天超过人类了,可以跟人类左右互博,一晚上可以下几千局甚至几亿局棋的时候,他可以发展到很多人类从围棋诞生到现在从未有过的下棋策略,这就是不断超越人类的决策能力和人类很多优化能力。
第三是优化。刚才讲AI不是万能的,不管发展和优化再好,AI的目的是由人赋予的,这就是AI的很重要缺陷,没有目的就没有感情,就没有真正对人的博爱,这点就是AI不能做到真正万能的主要因素。
优必选最近一轮的融资估值规模没有公布,但是明显已经接近甚至超越商汤这样基础平台公司。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就是AI进入了应用时代,逐渐为人所重视,投资产业以及政府都开始把AI看的更重。
已经实现落地的领域有安防、机器人、无人驾驶、金融、医疗、新消费
在我看来真正已经落地的有六个领域:安防、机器人、无人驾驶、金融、医疗、新消费。在消费娱乐这个领域,文化娱乐消费这个领域,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在这个领域我们自认为做的不错。
就文化娱乐和消费之间的关联,其实越来越近了。比如说我是70后,我觉得我买一件东西完全来自于生活消费的需求,这个时候我这个消费就是叫目的性消费,或者叫需求性消费。但是90后、95后这一代人开始变了,你如果去仔细看90后、95后消费结构全部拉出来,会发现一半以上并不是预先预计好的,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促法因素。或许是某个朋友告诉他的(这是社交电商很重要的基础),或者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中看到一个东西、被微信中某个文化现象所关注、被激动,这就叫促法性消费,以前叫做冲动消费。
现在说冲动消费是有失偏颇的贬义词,现在年轻人在消费过程中看似很冲动,但是得到是心理很多满足,这消费不可小视。我们说这种消费之所以在60、70、80后中间不是很大规模,因为我们70、80后在冲动消费之后会有负罪感,去一个旅游的地方买了这件衣服以后两年没有穿,就觉得下次再去不会再买了。但是在我们公司一半以上的90后,他们买了一件手伴花500块钱,放在柜子里两年没掏出来看过,第二次看到这个手伴还是会买,而且一买一柜子,满桌子全是这玩意。所以文化、娱乐、场景是未来你能够做好整个消费商业很重要的因素,不能小视它。
无论线上线下的场景,我们都称之为流量商业。开一家店,这个店所处位置的人流量多少,这是线下场景亘古不变的条件。很多人都在讲说我流量很大,为什么我的商业价值没有那么大?转化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剥开这个数字本身,比如我们看到《爸爸去哪儿》,一共有5个亿的播放量,这5个亿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所有用户看到《爸爸去哪儿》之后,他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内容?这些过程当中他有什么样的消费冲动被激发出来而我们没有抓住?这些都是流量的数字无法体现的。
但是这个数字也不是靠人去看的。如果芒果TV或者爱奇艺去找五万人,把它所有巨头挨个看过一遍,然后去解决了解用户看的时候的心理,这是不可能的。比如说芒果上面一百多集电视剧,我大概知道的一百多万集各种各样的UGC、PGC流量,以前的商业变化只能针对头部的30部剧能做,剩下的占了50%以上流量的当然是爱奇艺、优酷、腾讯这样的巨头,靠人是做不过来的。我们就要做这些事情,从流量商业转向场景商业,把大家以前的数字剥开去看看,到底这个数字里面包含了什么样的场景,这些场景到底对我商业有什么样的价值。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场景,第一步要做的是场景识别和解析;比如芒果《爸爸去哪儿》第二集里面一共出现了52个聚会的场景,一共出现了37个儿童在一起的场景,出现了32个父母在一起温馨吃饭的场景,这些场景都是各有各不同的意义。我们要把它细分,要解析,形成一个场景的数据库,我们叫场景识别的图谱。第二步要做商业标签;什么叫商业标签,就是父母和儿女一起吃饭,这样场景适合什么,适合思念水饺,但是一群朋友在一起聚会,就不适合思念水饺,这个时候适合Rio鸡尾酒。同样是吃饭,一男一女两个人在餐厅里面有红酒,有蜡烛,这种适合什么,当然是各种奢侈品。同样是吃饭,在不同的场景使用的是不同的商业,这种标签的对应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商业和场景之间的一个商业标签图谱。
场景商业开发要做三件事情:场景识别、图谱建立和场景匹配
最后,我想说说Video++极链科技,从一开始,我们就在做全场景的商业的开发。场景商业开发要做三件事情:场景识别、图谱建立和场景匹配。这三件事一直在我们努力之中,从2012年一直到2018年。2012年-2014年我们在做技术,我们两个创始人都是技术男,从2014年成立公司到2016年我们一直在做产品,产品怎么才能无缝嵌入视频当中?怎么让用户互动进来?让用户怎么样去购买这个产品?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创建的另外一个产品叫Video OS,大家可以理解为视频里的小程序。通过一个视频小程序让用户根据视频内容发生真正的消费行为。我们一直努力做自己的场景商业,从2017年开始升级扩张广告、电商、新零售业务。所以从2016-2018,我们公司从300万的营收一直做到今年6个亿左右的应收,增速也蛮快的,也能够看得到场景商业的威力。
不自夸了,关于这个产品,我就不多说了,最后给大家看一个我们多年积累视频知识图谱。把一个视频甚至全网2012-2018所有视频都已经扫过了,不包括特别小的视频,主要是热剧,好几十万小时的视频解析成了这样一个包括了视频层的知识图谱。一键搜索某一种特征的视频,信息层包括了八个大的维度:明星、场景、物体、品牌、表情、动作、声音、地标,地标就是旅游类的、场景层就是场所,刚才有一位嘉宾聊过场所和场景的区别,我们这里会议室叫做场所,情景层就是刚才说的,把人放进来,产生一个情调,让大家知道这个场所带来是一种高端商务牛逼的场景,这种情景就叫做高端商务,这个就叫做情景。当我们把这四层拿到以后,就可以把他未来的商业价值全部拿过来。
我们2018年夺得了Google全球地标挑战赛的全球第一,是中国AI团队在此类国际大赛中第一次夺冠。给大家看一个案例,这个是我们用机器自动做的一个广告,当我在《爸爸去哪儿》识别到大家在去游玩的时候,会把他们两个队正在PK的场景拉一个投票出来,这个投票也是我们自动生成的,就是A队和B队哪个会赢让大家去投票,当然大家可以看到,其实是一个奶粉广告,谢谢大家。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