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在当今IT领域的热门技术中,数据库并不是热点。但最近一段时间数据库成为坊间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久前,阿里云宣布对POLARDB进行重大更新,呼吁用户升级到云数据库,实现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的更换;更早些时候,华为首次对外发布了一款AI-Native(AI原生)数据库GaussDB。根据华为的说法,GaussDB有两大创新:一个是首个AI-Native数据库,将AI融入数据库内核,让数据库更智能;另一个是首个支持ARM的企业数据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件事情:甲骨文宣布裁撤部分中国研发中心员工,首批有900人被裁。裁员看似与数据库无关,但众所周知,数据库是甲骨文帝国的基石。透过甲骨文今天的境遇其实也能大体看出甲骨文数据库的市场前景。
一边是新兴力量的大张旗鼓加入数据库市场,一边是老牌厂商的褪色,难道数据库市场真的要变天?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的地位人所共知,甲骨文一直是数据库市场的绝对老大,多少年来虽挑战者众多,却从来没有谁能真正撼动甲骨文的市场地位,哪怕是来势凶猛的开源数据库没有真正威胁到甲骨文。那么,现在这些厂商为什么纷纷揭竿而起,挑战传统数据库市场,所谓何来?
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数据库对企业级市场太重要了,华为需要,阿里云也需要。有人说“得数据库者得企业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关键业务系统中有90%基于数据库系统开发,而数据库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用户粘性。甲骨文就是因数据库而崛起的。云时代来临,对于众多云服务商而言,提高客户的粘性非常重要,随着IaaS的同质化,这个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从数据库着手,将客户业务与应用及数据库深度融合,就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留客”方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云服务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数据库,2014年AWS推出了Aurora,3年后阿里云推出POLARDB,腾讯云也有CynosDB,青云也有RadonDB等等。今天,华为也推出了GaussDB。
另一方面,云原生数据库在和传统数据库的竞争有自己的天生优势。云原生数据库因天然地具备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兼具开源数据库的易用、开放特点,及传统数据库的管理和处理性能等优势,成为企业上云时的优先选择,再加上阿里云和AWS等拥有的庞大用户群,云数据库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与之相比,传统数据库诞生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面临云和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比如,不断增长的数据要么超过数据库的极限,要么需要高昂的投资来支撑。另外,传统数据库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也很难满足很多数据处理的需求。因此,除了云原生数据库外,市场还出现了一批NewSQL和NoSQL数据库,如Hbase、MongoDB,它们在一些领域如鱼得水,非常受欢迎。这些产品也向传统数据库市场发起了挑战,再加上开源数据库市场的快速增长,进一步蚕食了传统数据库的市场。
种种原因在一起,数据库市场大变局就在所难免,传统数据库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未来的市场谁会主导,我们走着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亚马逊云服务部门与OpenAI签署了一项价值380亿美元的七年协议,为ChatGPT制造商提供数十万块英伟达图形处理单元。这标志着OpenAI从研究实验室向AI行业巨头的转型,该公司已承诺投入1.4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在AI时代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亚马逊而言,这项协议证明了其构建和运营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的能力。
特拉维夫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AEdit方法,使用稀疏自编码器实现精确的AI图像编辑控制。该技术能像调节音量一样精确控制编辑强度,实现从微笑到大笑的连续调节,同时确保编辑的高度解耦性,避免意外修改其他图像元素。方法具有出色的通用性,可应用于多个AI图像生成平台,为图像编辑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当今最大的AI数据中心耗电量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美国数据中心已占全国总电力消费的4%,预计到2028年将升至12%。电力供应已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核能以其清洁、全天候供电特性成为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新选择。核能项目供应链复杂,需要创新的采购模式、标准化设计、早期参与和数字化工具来确保按时交付。
Code4Me V2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的开源AI编程助手平台,专为学术研究设计。它解决了商业AI编程工具透明度不足、无法获取交互数据的问题,提供了模块化架构和完整的数据收集框架。该工具性能可媲美商业产品,代码补全延迟仅186.31毫秒,同时支持内联补全和聊天功能。通过透明、可控制、可扩展的设计,为AI辅助编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