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在当今IT领域的热门技术中,数据库并不是热点。但最近一段时间数据库成为坊间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久前,阿里云宣布对POLARDB进行重大更新,呼吁用户升级到云数据库,实现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的更换;更早些时候,华为首次对外发布了一款AI-Native(AI原生)数据库GaussDB。根据华为的说法,GaussDB有两大创新:一个是首个AI-Native数据库,将AI融入数据库内核,让数据库更智能;另一个是首个支持ARM的企业数据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件事情:甲骨文宣布裁撤部分中国研发中心员工,首批有900人被裁。裁员看似与数据库无关,但众所周知,数据库是甲骨文帝国的基石。透过甲骨文今天的境遇其实也能大体看出甲骨文数据库的市场前景。
一边是新兴力量的大张旗鼓加入数据库市场,一边是老牌厂商的褪色,难道数据库市场真的要变天?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的地位人所共知,甲骨文一直是数据库市场的绝对老大,多少年来虽挑战者众多,却从来没有谁能真正撼动甲骨文的市场地位,哪怕是来势凶猛的开源数据库没有真正威胁到甲骨文。那么,现在这些厂商为什么纷纷揭竿而起,挑战传统数据库市场,所谓何来?
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数据库对企业级市场太重要了,华为需要,阿里云也需要。有人说“得数据库者得企业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关键业务系统中有90%基于数据库系统开发,而数据库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用户粘性。甲骨文就是因数据库而崛起的。云时代来临,对于众多云服务商而言,提高客户的粘性非常重要,随着IaaS的同质化,这个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从数据库着手,将客户业务与应用及数据库深度融合,就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留客”方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云服务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数据库,2014年AWS推出了Aurora,3年后阿里云推出POLARDB,腾讯云也有CynosDB,青云也有RadonDB等等。今天,华为也推出了GaussDB。
另一方面,云原生数据库在和传统数据库的竞争有自己的天生优势。云原生数据库因天然地具备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兼具开源数据库的易用、开放特点,及传统数据库的管理和处理性能等优势,成为企业上云时的优先选择,再加上阿里云和AWS等拥有的庞大用户群,云数据库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与之相比,传统数据库诞生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面临云和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比如,不断增长的数据要么超过数据库的极限,要么需要高昂的投资来支撑。另外,传统数据库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也很难满足很多数据处理的需求。因此,除了云原生数据库外,市场还出现了一批NewSQL和NoSQL数据库,如Hbase、MongoDB,它们在一些领域如鱼得水,非常受欢迎。这些产品也向传统数据库市场发起了挑战,再加上开源数据库市场的快速增长,进一步蚕食了传统数据库的市场。
种种原因在一起,数据库市场大变局就在所难免,传统数据库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未来的市场谁会主导,我们走着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AI智能体的发展中,记忆能力成为区分不同类型的关键因素。专家将AI智能体分为七类:简单反射、基于模型反射、目标导向、效用导向、学习型、多智能体系统和层次化智能体。有状态的智能体具备数据记忆能力,能提供持续上下文,而无状态系统每次都重新开始。未来AI需要实现实时记忆访问,将存储与计算集成在同一位置,从而创造出具备人类般记忆能力的数字孪生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和字节跳动联合提出Pass@k训练方法,通过给AI模型多次答题机会来平衡探索与利用。该方法不仅提升了模型的多样性表现,还意外改善了单次答题准确率。实验显示,经过训练的7B参数模型在某些任务上超越了GPT-4o等大型商业模型,为AI训练方法论贡献了重要洞察。
OpenAI首席执行官阿尔特曼表示,公司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建设等。他正在设计新型金融工具来筹集资金。阿尔特曼认为当前AI投资存在过度兴奋现象,类似于90年代互联网泡沫,但AI技术本身是真实且重要的。他承认GPT-5发布存在问题,并表示OpenAI未来可能会上市。
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研究团队开发出突破性的"N-gram覆盖攻击"方法,仅通过分析AI模型生成的文本内容就能检测其是否记住了训练数据,无需访问模型内部信息。该方法在多个数据集上超越传统方法,效率提升2.6倍。研究还发现新一代AI模型如GPT-4o展现出更强隐私保护能力,为AI隐私审计和版权保护提供了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