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在当今IT领域的热门技术中,数据库并不是热点。但最近一段时间数据库成为坊间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久前,阿里云宣布对POLARDB进行重大更新,呼吁用户升级到云数据库,实现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的更换;更早些时候,华为首次对外发布了一款AI-Native(AI原生)数据库GaussDB。根据华为的说法,GaussDB有两大创新:一个是首个AI-Native数据库,将AI融入数据库内核,让数据库更智能;另一个是首个支持ARM的企业数据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件事情:甲骨文宣布裁撤部分中国研发中心员工,首批有900人被裁。裁员看似与数据库无关,但众所周知,数据库是甲骨文帝国的基石。透过甲骨文今天的境遇其实也能大体看出甲骨文数据库的市场前景。
一边是新兴力量的大张旗鼓加入数据库市场,一边是老牌厂商的褪色,难道数据库市场真的要变天?甲骨文在数据库市场的地位人所共知,甲骨文一直是数据库市场的绝对老大,多少年来虽挑战者众多,却从来没有谁能真正撼动甲骨文的市场地位,哪怕是来势凶猛的开源数据库没有真正威胁到甲骨文。那么,现在这些厂商为什么纷纷揭竿而起,挑战传统数据库市场,所谓何来?
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数据库对企业级市场太重要了,华为需要,阿里云也需要。有人说“得数据库者得企业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关键业务系统中有90%基于数据库系统开发,而数据库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用户粘性。甲骨文就是因数据库而崛起的。云时代来临,对于众多云服务商而言,提高客户的粘性非常重要,随着IaaS的同质化,这个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从数据库着手,将客户业务与应用及数据库深度融合,就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留客”方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云服务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数据库,2014年AWS推出了Aurora,3年后阿里云推出POLARDB,腾讯云也有CynosDB,青云也有RadonDB等等。今天,华为也推出了GaussDB。
另一方面,云原生数据库在和传统数据库的竞争有自己的天生优势。云原生数据库因天然地具备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兼具开源数据库的易用、开放特点,及传统数据库的管理和处理性能等优势,成为企业上云时的优先选择,再加上阿里云和AWS等拥有的庞大用户群,云数据库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与之相比,传统数据库诞生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面临云和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比如,不断增长的数据要么超过数据库的极限,要么需要高昂的投资来支撑。另外,传统数据库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也很难满足很多数据处理的需求。因此,除了云原生数据库外,市场还出现了一批NewSQL和NoSQL数据库,如Hbase、MongoDB,它们在一些领域如鱼得水,非常受欢迎。这些产品也向传统数据库市场发起了挑战,再加上开源数据库市场的快速增长,进一步蚕食了传统数据库的市场。
种种原因在一起,数据库市场大变局就在所难免,传统数据库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未来的市场谁会主导,我们走着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明确表示要成为互联网一切事物的主导界面。AI智能体正在改变用户的数字习惯,从健康记录分析到购物指导,ChatGPT已经在多个领域扩展影响力。用户快速采用AI工具,但企业和生态系统的适应速度滞后。电商领域的权力分配尚不明确,用户偏好AI驱动的答案优先体验,品牌则推动生成式引擎优化。研究旨在了解用户与企业在AI变革中的适应差异。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