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19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阿里云逐渐从一家单纯的云基础设施提供商,到今天变成云的智能化提供商:从大数据、AI、IoT到协同办公,以及今后软硬件一体化的云平台。
他表示,“阿里巴巴走过十年,一步步走到今天。未来的十年,我认为是整个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阿里云智能成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关键的十年。我们一起努力,迎接数字经济的大时代。”
张建锋表示,阿里云拥有云计算、大数据、智联网、移动协同办公等四大关键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支撑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客户带来了全方位技术产品和服务。
“今天外面有非常多的云计算,非常多的大脑,还有非常多的中台,无一例外,在中国,阿里巴巴都是这些创新的发源地。”张建锋还表示。
这番话也体现阿里云的核心优势不仅仅是庞大的云化基础设施,更是在城市级人工智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关键领域具备“造风者”的能力。
当日,张建锋宣布平头哥半导体推出第一款AI推理芯片含光800,其推理性能比目前业界最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同一时间,基于该芯片的AI云服务通过阿里云对外服务,性价比提升100%。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早投入研发云计算的公司,通过自研的飞天系统能管理超过10万台服务器的公共云,是中国唯一具有如此技术能力的公司。
2016年,阿里云联合杭州市政府发布了首个城市大脑。如今,城市已在全球23个城市落地,覆盖了交通、城管、文旅、卫健等11个领域。
阿里云拥有双中台以及智联网AIoT的技术能力。双中台可以实现各业务之间的贯通,而智联网AloT则是为了更好应对万物智联的时代。
此外,阿里巴巴还通过以钉钉为代表的平台帮助一千万企业实现组织的在线化和移动化。张建锋表示钉钉的移动化办公、协同能力,正在从消费领域进入生产、管理等领域,这也是一个新的巨大变革机会。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谷歌推出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 Pro,基于最新Gemini 3语言模型构建。新模型支持更高分辨率(2K/4K)、准确文本渲染、网络搜索功能,并提供专业级图像控制能力,包括摄像角度、场景光照、景深等。虽然质量更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1080p图像费用为0.139美元。模型已集成到Gemini应用、NotebookLM等多个谷歌AI工具中,并通过API向开发者开放。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