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家有个天台,上面什么都没有。
你一筐筐的把土背上去,铺了一小块地,然后又挑水施肥,种了几垄黄瓜、几棵西红柿和一小簇青菜。
你照顾的很用心,他们长势也很不错,红红绿绿,晨曦中沾满露水,散发出泥土的气息。
然后等到秋天,你兴冲冲跑上天台,结果门一开,噗的惊飞一片麻雀,噗噗啦啦之后只见黄瓜断了,西红柿也满是洞,他们绿的红的汁,滴在被爪子踩的不成样子的青菜里,一片狼藉。
而且这还是个温暖又明媚的午后。
于是你闻着别处的稻香,在金黄的秋风里,感到一阵凄凉。
——这时你再看Cloudera的故事,大概才能感同身受。
Cloudera的故事要从Hadoop开始说,而说Hadoop就离不开Doug Cutting。
Doug Cutting现在是Apache基金会的主席,标准的大神。在我心目中,他和谷歌AI负责人Jeff Dean、Linux之父Linus并称三大天王,高山仰止,令我自惭形秽,最终放弃编程。
2004年,Doug Cutting正在捣鼓Nutch,Nutch是一个开源搜索引擎,关于它和Lucene的故事又是一个传奇,可以再开一篇单独讲。总之,Doug Cutting碰到了一些大规模索引和分布式计算的问题,恰好这时看到谷歌发表的两篇论文里有相似场景及解决方案。仔细研究之后,他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很快就把论文里的技术实现了,包括一个分布式计算框架MapReduce和一个分布式存储系统HDFS,然后放进了自己的Nutch里。
2006年,Doug Cutting预感到这种数据处理技术有着更大的潜力,便把MapReduce和HDFS从Nutch中独立出来,合成一个后开源了,取名为Hadoop。那会他儿子刚好两岁,不大会讲话,总管自己的玩具象叫Hadopp,Doug Cutting灵机一动,便把这个名字拿了过来。
同年,为了进一步发展Hadoop,Doug Cutting决定加入互联网公司里最大的雅虎。
大概他也没想到,大数据时代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
在雅虎,Hadoop的集群规模很快过千,Doug Cutting也认识了雅虎副总裁Amr Awadallah。
为了对抗日渐崛起的谷歌,Amr当时正在研究如何让雅虎搜索更智能,也碰到很多性能、成本与弹性的问题。在Doug Cutting的建议下,他开始尝试Hadoop。在随后的两年里,Amr基于Hadoop改造了之前的数据处理系统,结果可以说是惊人的好——完成相同的工作,新系统成本不过是之前的十分一,更重要的,他们还能做之前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比如全量分析以PB记的数据。
这让Amr大为惊喜,他进一步想,这些问题应该不止雅虎会碰到,Hadoop这种革命性的数据处理能力里蕴含着巨大商机。于是他萌生了一种想法,创业。这并不是Amr的第一次创业,实际上他在很早之前就创立了一家叫做VivaSmart的公司,然后2000年公司被雅虎收购,他才随之加入雅虎。
Amr召集起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包括两位分别来自谷歌和Facebook的工程师和一位来自Oracle的经理人Mike Olson,很快在硅谷成立了一家公司,自己担任CTO。
公司的名字叫Cloudera,CEO是Mike Olson。
Mike Olson何许人也?其实他和Amr一样,也是自己的公司被收购后加入大公司的。在Oracle之前,他曾是Sleepycat的CEO,而在Sleepycat之前,他又参与过IIIustra的创业。这两家都是在开源软件上创业的商业公司,Sleepycat基于Berkeley DB,IIIustra基于PostgreSQL。这几乎和他们要做的Cloudera一模一样。
那时是2008年,Hadoop正以燎原之势蔓延,不仅席卷了硅谷,也燃烧到了大洋彼岸的淘宝和百度等,于是很快就成了Apache的顶级项目。
一年后,Doug Cutting加入Cloudera,职位是首席架构师,而作为Hadoop的创始人,他也很快被选为Apache基金会主席。
天时、地利、人和,独角兽的羽翼鼓涨满满,只等风来。
2009年,Cloudera拿到了500万美金的第一笔投资,2011年,拿到了4000万美金的第二笔,三年之后,它又拿到了高达9亿美金的第三笔。
如果那时你搜索Hadoop is,输入栏会自动补齐 future。
我记得那时我大学快毕业。有次看到班里一个同学正坐在电脑前贱兮兮的笑,我问他在干啥,他说在改简历,我更加好奇便凑了过去,只见他正把一段网上复制的内容贴到“技能“那一栏里去。我不解,他咔咔使劲按了几下Control+S后嘻嘻道,现在流行云计算,只要描述里出现Hadoop,肯定能过简历关。
而且经过实践,这是真的。Hadoop受欢迎的夸张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估计那会大家都分不清什么是云计算哪个是大数据,不仅我分不清,你看阿里云早期的飞天系统,其实也是一个大数据处理工具,而且可能Cloudera也分不清,不然怎么他一个搞Hadoop的公司,起名叫Cloudera呢?
这边Hadoop野蛮生长,那边Cloudera合纵连横,先是和Oracle达成战略合作,接着戴尔、Intel、埃森哲、德勤、MasterCard、SAP、TeraData、微软等也纷纷入局。
所有人都关注着它,生怕错过什么。
2013年的时候,Mike Olson信心十足的写下了《The Cloudera Model》一文,表示Cloudera已经找到了Hadoop上成功的商业模式。
那时的Cloudera,可以说是大数据领域最耀眼的星。2015年华尔街日报做了一个独角兽排名,它是唯一上榜的大数据公司,排名21,比大众点评还高。
2017年,Cloudera成功上市。
随着时间发展,Hadoop的概念逐渐泛化。一开始只有HDFS和Mapreduce,然后是一个以HDFS和YARN为基础的平台,再之后是一个包含Spark、Hive、Hbase等几十个项目和子项目的生态,最后,甚至又带上了以Hadoop为基础的商业公司,如Cloudera、Hortonworks、MapR等。
这种泛化有个坏处,那就是一旦出现负面新闻,大家往往分不清该怪谁。
比如作为一种技术,Hadoop肯定有其时效性。就像Mapreduce,虽然计算能力强大,但一切都是先Map再Reduce的抽象程度实在太粗鲁,以至于理念上很快就被Spark、Flink等这种更先进的技术打败了。与之相似的,还有HDFS和YARN,从技术上说,前者不如云存储方便,后者不如K8S灵活,都有被取代的风险。
于是有人便开始宣称Hadoop已死,然后又说,因为Hadoop已死,Cloudera也不行了。典型的用狭义概念做总结,用广义概念做推导,就像偶尔看到汽车超过了一辆绿皮车,就立马得出铁路运输已死,公路运输是未来一样。
然而这种暴力论断却非常有市场。
尤其是2019年,这年Hadoop三个主要的独立供应商过的都不大好。MapR裁员,苦寻几个月金主后卖给了HPE。Cloudera合并了Hortonworks,合并后Q1财报略不及预期,然后股价暴跌,CEO离职。往日的Hadoop三巨头,似乎已是英雄末路。
这时不少人纷纷站了出来,用Mapreduce的问题论断Cloudera,表示它将不出所料的要玩完。
如果这时你搜索Hadoop is,输入栏会自动补齐 dead。
于是一个魔幻的现象出现了,一边是Hadoop已死,独立供应商要完,一边各大云厂商却在拿Hadoop疯狂赚钱。据分析师测算,2018年单AWS的EMR就产生了2.5亿美金的营收,而该产品介绍就是“Hosted Hadoop framework“。而这并不是孤例,除AWS的EMR外,谷歌云有Dataproc,Azure有HDInsight,阿里云有E-MapReduce,云计算四巨头,全都把托管Hadoop放到了自己大数据产品的首页,这显然不是已死的技术该享受的待遇。
Cloudera的心情,大概就像开头说的种一年菜最后都被鸟收割了一样。
它当然解释过,但没什么效果。另外其实它很早就开始淡化自己是Hadoop供应商的概念了,比如和O'Reilly合办的Strata大会,以前叫Strata+Hadoop,2017年之后便把Hadoop字眼拿掉,改叫了Strata Data Conference。
只不过这一切几乎没有人听,就像自己已经被大家遗忘掉一样。
当然,Cloudera无论如何肯定面临着一些问题,而且远比技术问题复杂。
在合并之前,Cloudera和Hortonworks有各自不同的产品线,有各自不同的思路,Cloudera主打开源引擎加商业周边,Hortonworks主打全开源。所以合并后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产品线怎么整合,原有客户怎么迁移。它Q1的财报里提到不少客户推迟了续费,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大家都在等。
但这个问题最多只算近忧,Cloudera真正的远虑,则是前面提到的公共云厂商。
云在吞噬一切,包括大数据,它们不止有托管的Hadoop,还有自研的替代产品。所以逻辑会变成这样,它们会用托管Hadoop鲸吞开源市场,然后用自研替代品蚕食Hadoop。比如AWS里的Redshift,从场景上基本可以看成是Hadoop+Hive的替代方案,但2018年营收约4亿美金,远超Cloudera。而且这个逻辑对所有开源厂商都成立,几乎成了开源软件的公地悲剧。2018年,在怒斥云厂商为吸血鬼而收效甚微之后,Redis和Mongo两家公司直接修改了开源协议,不再允许云厂商提供托管服务。
不过Hadoop用的是Apache协议,修改起来比较困难。但针对近忧远虑,Cloudera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就是CDP。
CDP,全称Cloudera Data Platform,是Cloudera和Hortonworks合并后的统一产品线,做了诸多技术升级,更重要的是其部署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CDP是基于云的,而且是混合云。
有人戏称,Cloudera终于迎来了Cloud Era。
并且,Cloudera还宣布2022年后停止对原来两条老产品线的支持,全统一到CDP上。很显然,这种大刀阔斧的革新,表明Cloudera孤注一掷想借CDP王者归来。它说CDP是一种新的数据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企业数据云产品,对应的市场规模高达260亿美金,并将在三年后翻倍。
能行吗?
我们一层一层来看。
技术上,首先被大家诟病已久的Mapreduce在Cloudera的产品里早有了很多替代品,比如Spark和Flink;其次,CDP整合了云存储,这意味着HDFS的争议也能得到解决;最后,CDP在调度上对接了K8S,先不说可能性很小,哪怕最后K8S完全替换了YARN,CDP也能做到几乎不受影响。
所以技术层面,按照Cloudera CPO的说法,这叫“Hadoop已死,Hadoop万岁“。Hadoop里几十个项目,是一个生态,甚至一种哲学,早就超越了十几年前Mapreduce的范畴,正波浪式的向前蓬勃发展。
商业上,Cloudera一方面在2019年7月宣布所有代码全部开源,向红帽的商业模式靠拢。另一方面又在部署形态上做了大幅调整,改成了混合云。
这又可以分两层来说。
先说第一层,为什么要学习红帽。
实际上业界一直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开源软件的商业公司里,真正称得上成功的只有一家,那就是红帽。红帽自Linux起家,营收一度高达30多亿美金,而且长期盈利,直到2019年以340亿美金的天价卖给了IBM。
所以Cloudera学习红帽的商业模式很容易理解,而且红帽商业模式里的三个要点,Cloudera也基本都能满足。
红帽基于Linux,Linux和Hadoop都是基础软件。虽然层次不同,但按照红帽CEO的说法,他们的商业模式比较适合于“复杂、流行、社区驱动的基础软件上“。而大家对Hadoop最大的指责就是太复杂,所以,没准这种复杂性恰好有其商业价值,毕竟太简单的也没必要找个商业公司来兜底。
然而,学习红帽是否就够了呢?
红帽成立于1993年,那会可没有云计算的威胁。
这就说到了商业上的第二层,也就是CDP所指的混合云。
云在吞噬一切,只不过这种吞噬是从互联网创业的增量市场开始的,但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饱和,这部分市场越来越小,于是云巨头不得不把眼光放到传统IT的存量市场中去。但这些企业跟要么增长要么死亡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同,他们更关心稳定性、更关心数据安全,他们有自己的机房,拒绝被云厂商锁定。
于是混合云应运而生。
所谓混合云,就是搭建在自建机房和不同云厂商资源之上的云平台,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自建机房还是云厂商,提供的仅仅是底层计算资源,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意愿随便切换,就像水和电一样,即插即用。
嗯,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但实际上混合云市场还处在混战之中,参战者至少有三类:一类是公共云厂商,如AWS的Outposts、Azure的Azure Stack和谷歌的Anthos等,他们的混合云往往为了线下资源,终点在云,不在混合;另一类是独立混合云供应商,如红帽的Openshift,他们试图在各大公共云厂商基础上搭建一个通用混合云平台,终点在混合,不在云;还有一类,就是各开源应用厂商自己搭建的混合云,如Confluent的Confluent Cloud、Cloudera的CDP、Elastic的Elasticsearch Service等,他们的目标也是混合,但更纯粹,就是要反过来屏蔽云厂商提供的特定开源托管产品。
现在讨论混合云的最终格局显得有点太不自量力,我们不妨把问题稍微缩小一点,那就是在这种混合云的状态下,Cloudera的混合“企业数据云“,是否能做成?
先说市场,关于市场分析师有诸多测算,少的也有几百亿,但我们不妨说的简单点——只要大家还要做大数据,Hadoop就一直有市场。实际上我至今都没发现有谁在做大数据而不用Hadoop的。说Hadoop有问题,大家都承认,但说他要完,这可有点早。可见范围之内,它还看不到有威胁的整体竞争对手。
既然市场成立,那就看Cloudera的竞争对手情况了。
在MapR被收购并且Cloudera合并了Hortonworks之后,应该没必要再讨论独立供应商里谁最强的问题了,因为答案是显然的。
至于像Openshift这样的独立混合云,很像云计算版的聚合平台,可能长期存在,但我不认为能做大,主要原因还是他们无法通过网络效应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因为可选的供应商太少。而且,他们瞄准的是PaaS这层,即通过K8S屏蔽IaaS,所谋甚大,志不在Hadoop。
所以Cloudera的竞争对手只有公共云厂商。
不过这并不好对比,从技术先进性上来说,Cloudera显然有优势,如果客户对产品有更高要求,那选CDP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从产品模式和市场策略来说,云厂商以IaaS高频打低频,在搞定了客户的基础资源之后,再给客户推一个大数据平台,也算顺理成章。
于是似乎只能草草得出一个要看情况的结论。
但我们不妨跳出来再看一下。
毛爷爷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里边这样说道:“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那时中国处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并且共产党刚刚遭受了重大打击,很多人开始产生悲观情绪。但毛爷爷指出,国民党的统治貌合神离,蒋桂冯阎四大军阀的背后是不同的帝国主义诉求,他们之间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在他们的斗争之间,红色政权便能产生和发展。
我发现这段精彩论述,完全可以套用在CDP要做的混合云身上。
所以,CDP这种企业数据混合云的长期存在和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但要问在这种情况下Cloudera是否真的能王者归来,我无法下断言。
至于原因,不妨引用一下著名史学家史华兹的观点:否认客观环境先验的重要性是绝对愚蠢的行为,但我的确反对那种主张“形势“自动引起结果的万物有灵论,任务完成与否,不仅取决于所用的方法和客观环境,也取决于承担任务的那些人的思想、意图和抱负。
所以我能做的,只有拭目以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
主动型 AI 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次进化,它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自主决策和追求目标。这种 AI 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制定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性。它将彻底改变机器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为人机协作开启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透明度和伦理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