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精神在组织中如何得到融合,体现个人价值感?“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下,技术与商业可以完美实现共振吗?从一线研发到转型管理,技术人员不同阶段的能力素养如何积淀,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4月29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指导、京东数科产业AI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支持的“产业AI公开课”第四期开播,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人大商学院教授易靖韬、京东数科副总裁曹鹏三位行业大咖,聚焦AI等核心技术发展的文化机制,围绕“AI发展的土壤:我们需要怎样的技术文化?”进行跨界深度对话,从产、学、媒的多方视角为技术人员在AI时代的职业发展提供中肯建议。
技术人员推崇极客精神,现在还有靠自己的能力单打独斗“一招捅破天”的机会吗? 张鹏认为,从过去传统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AI浪潮下,在每个时代切换的早期,都有一个英雄推动一个时代的机会。但是往往当这个时代完成切换之后,进入到更广泛的爆发阶段,其实还是组织和平台起到的推动角色更重,单靠个体很难掀起大波澜。技术人员需要加入一些大的平台、大的系统跟更多的人进行协同推动。”在一个英雄的团队里落实你的英雄主义,比通过个人主义的方式落实英雄主义更现实”。
近两年来“程序员35岁退休”作为一个社会话题屡次被提及,曹鹏认为从信息化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对于技术人员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技术人员很难靠单纯一项技术“吃老本”到老,需要在不同年龄阶段做更多本质上的沉淀,要脱离单一的技术领域去思考更底层的架构,保证经验能够被复用,用技术创造更多商业价值。而除了在技术方面的专精研究,曹鹏认为选择平台对于技术人员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在平台选择上,什么样的组织文化能帮助技术人员更好实现价值?易靖韬认为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激励和辐射作用,柔性组织文化将重塑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一个好的技术平台需要满足五大基本要素,方能让技术人员发展如鱼得水。第一是组织对市场触觉的灵敏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冲击;第二是组织的实验能力优势,能进行小规模快速实验和低成本推广;第三是组织架构的灵活性,允许并激励技术人员进行创新尝试;第四是商业生态优势,能提供各种技能试验场所,多视角响应市场变化,对冲市场风险;第五是社会责任优势,有能力积极应对不断演变的社会挑战,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社会价值。此次疫情中大批科技企业就以科技防疫贡献了公益力量。技术人员需要从纯技术的视角切换到组织中的商业视角,并完成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三个角色的转换对个人成长与发展十分关键。
从理想化的技术实验走向商业驱动,是作为一个组织必须要跨越的阶段,这势必也带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那么纯技术层面的自我驱动如何实现与商业的理想共振?曹鹏结合京东数科在智能风控、数字农牧、AI机器人等产业数字化方面的实践案例,表示京东数科鼓励技术人员深入产业场景接触融合,挖掘行业痛点,寻找技术与商业结合的交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全新搜索方式出现,字节发布宽度优先搜索基准WideSearch,垫底的竟是DeepSeek
阿里巴巴团队推出DeepPHY,这是首个专门评估AI视觉语言模型物理推理能力的综合平台。通过六个不同难度的物理环境测试,研究发现即使最先进的AI模型在物理推理任务中表现也远低于人类,成功率普遍不足30%。更关键的是,AI模型虽能准确描述物理现象,却无法将描述性知识转化为有效控制行为,暴露了当前AI技术在动态物理环境中的根本缺陷。
GitHub CEO声称AI将承担所有编程工作,但现实中AI编程工具实际上降低了程序员的生产效率。回顾编程语言发展史,从Grace Hopper的高级语言到Java等技术,每次重大突破都曾因资源限制和固有思维遭到质疑,但最终都证明了抽象化的价值。当前AI编程工具面临命名误导、过度炒作和资源限制三重困扰,但随着技术进步,AI将有助于消除思想与结果之间的障碍。
AgiBot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开发出Genie Envisioner机器人操作统一平台,首次将视频生成技术应用于机器人控制。该系统通过100万个操作视频学习,让机器人能够预测行动结果并制定策略,在多个复杂任务上表现优异,仅需1小时数据即可适应新平台,为通用机器人智能开辟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