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阿里云宣布推出第七代ECS、POLARDB-X数据库、视觉智能开放平台等重磅新品,在性能、稳定性和开发效率上继续领跑全球。此外,阿里云还发布了新一代数据中台、混合云管理平台、云原生数据仓库等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这些产品均已在阿里云官网上线。
更强大的基础设施意味着更快的算力和更稳定的吞吐。基于阿里云自研的神龙服务器架构,第七代阿里云ECS的算力比上一代提升了160%,最大支持192个vCPU,吞吐能力提升了一倍,并在存储转发能力、延时、稳定性上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50G×2的网络架构对网络性能带来的提升,在相同收发包速率下传输带宽提升了近5倍,更适用工业仿真设计、芯片设计、基因分析、在线游戏、影视渲染等场景。基于神龙架构,阿里云还升级了容器服务的算力,同等条件下,新一代容器服务可为客户缩减50%的计算成本。
基于云原生一体化架构设计,阿里云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PolarDB-X可支撑千万级并发规模,专注解决海量数据存储、超高并发吞吐、大表瓶颈以及复杂计算效率等瓶颈问题。PolarDB-X也是阿里巴巴核心系统正在使用的数据库。PolarDB-X连续多年稳定支撑了天猫双11,在1秒钟内系统负载增加了135倍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定,峰值TPS达8700万次,但成本仅为传统数据库的 1/6。
AI技术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达摩院的CT影像分析技术可在20秒内准确判读(计算时间最短仅2秒),准确率达99%。此外,快速全基因测序,疫情趋势预测及口罩佩戴规范性检测,都为疫情管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天这些能力都将通过阿里云视觉智能开放平台对外提供,涵盖医学影像识别、OCR、图像识别、视频识别等13个大类。首期推出100多项视觉AI算法,通过API接口一秒即可接入,为政企、开发者提供一站式视觉AI技术。过去一年内,已有超过100万客户使用阿里云AI技术,核心技术日均调用超过1900亿次。
作为企业数智化的基石,阿里云数据中台做了全新升级,从电商走向零售、金融、政务等领域。新版Dataphin实现了自助化、服务化、轻量化;Quick BI与钉钉打通,拿着手机即可随时随地,智能决策;上新的Quick Audience和Quick A+,分别定位于智能增长实现“全方位洞察、多渠道触达”,及跨多端的全域应用洞察。
自2015年推出首个混合云解决方案以来,阿里云就不断将在公共云修炼的内功通过混合云、专有云形态输出给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此次阿里云推出专有云敏捷版,可基于VMware等平台部署,最低3台服务器起步,几个小时即可完成基本部署,复杂场景下成本可缩减20%以上。目前,阿里云混合云支持超过70款云产品,全新推出的阿里云混合云管理平台,提供了企业级的云管理入口,实现精准、高效、智能的混合云统一管理,让企业在自己的数据中心也能获得“双11”的智能指挥系统。
未来每一家企业都将在云上构建数据仓库与数据湖。阿里云推出新一代云原生数据仓库,基于创新的技术架构,支持PB级数据关联分析和实时查询,实现离线、实时、分析、服务一体化。同时,阿里云宣布推出云原生数据湖解决方案,可实现一种存储多种计算,激发企业数智动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CPU架构讨论常聚焦于不同指令集的竞争,但实际上在单一系统中使用多种CPU架构已成常态。x86、Arm和RISC-V各有优劣,AI技术的兴起更推动了对性能功耗比的极致需求。当前x86仍主导PC和服务器市场,Arm凭借庞大生态系统在移动和嵌入式领域领先,RISC-V作为开源架构展现巨大潜力。未来芯片设计将更多采用异构计算,多种架构协同工作成为趋势。
KAIST AI团队通过深入分析视频生成AI的内部机制,发现了负责交互理解的关键层,并开发出MATRIX框架来专门优化这些层。该技术通过语义定位对齐和语义传播对齐两个组件,显著提升了AI对"谁对谁做了什么"的理解能力,在交互准确性上提升约30%,为AI视频生成的实用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Vast Data与云计算公司CoreWeave签署了价值11.7亿美元的多年期软件许可协议,这标志着AI基础设施存储市场的重要转折点。该协议涵盖Vast Data的通用存储层及高级数据平台服务,将帮助CoreWeave提供更全面的AI服务。业内专家认为,随着AI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存储系统在AI基础设施中的占比可能从目前的1.9%提升至3-5%,未来五年全球AI存储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至2000亿美元。
乔治亚理工学院和微软研究团队提出了NorMuon优化器,通过结合Muon的正交化技术与神经元级自适应学习率,在1.1B参数模型上实现了21.74%的训练效率提升。该方法同时保持了Muon的内存优势,相比Adam节省约50%内存使用量,并开发了高效的FSDP2分布式实现,为大规模AI模型训练提供了实用的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