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的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说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放眼至科技领域,这句话应该是“算力越大,责任越大”。古往今来,科技是人类各种文明因素中,唯一可以获得叠加式进步的动力,而站在这些创造和成就背后的正是开发者。数字时代,开发者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更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和产业的灵魂。
在新基建被推向浪尖的当下,“新“的建设正在从过去的物理世界过渡到数字世界。在开源生态不断壮大,应用逐渐上云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转向云原生开发,他们手中的生产工具也面临变革与进步,难题也接踵而来:能否把集成开发环境(IDE)与云计算相结合,云原生的IDE和微服务又能解决开发者哪些挑战?微服务适用于哪些场景?
拨开云上开发的迷雾,DevRun开发者沙龙华为云北京专场活动即将于10月17日重磅召开,探讨云原生开发下的困境,如何使用微服务来实现业务的有效管理,并系统性分享华为云CloudIDE技术、华为云微服务技术,为开发者打造一个有温度的技术交流与学习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技术沙龙还将聚焦基于CloudIDE的云原生服务开发、CloudIDE服务能力解密、华为云微服务的DevOps一站式解决方案等应用领域并通过现场实践操作进行深度探索,诸多亮点集结,不仅是一场为开发者答疑解惑的干货分享,更是一次寻求高效开发路径的实战操作演练。
智能互联时代,开发环境正向云上迁移
传统的开发模式由于受限于本地开发环境,导致了开发者很难拥有开放、灵活的线上代码引用、服务调试的移动便捷开发能力,这显然与效率至上的云时代背道而驰。
开发者研发效能如何提升,这就要回归本质,提升研发效能即提升持续快速交付代码的能力,包括持续交付效率、交付质量和交付能力等。这种背景下,华为云CloudIDE应运而生。
隶属于华为云软件开发平台的CloudIDE是面向软件开发者的云端开发环境,支持在线编写代码,智能提示,代码提交等功能。CloudIDE实现了大部分IDE的功能,同时克服了全能IDE的缺点。可以说,它的出现,满足了云原生原型开发过程中涉及云资源验证的诸多需求,本身位于云端的开发环境加快了验证闭环速度。
本次技术沙龙,华为云技术大神在讲解技术干货之余,现场还将对华为云CloudIDE技术进行实操演练。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注意了,赶快背上你的电脑包,速来围观。
干货分享:一站式打卡前沿技术
这可能是一次对华为云CloudIDE产品和微服务优势全面了解的技术沙龙,技术大咖坐镇,带来一场震撼且烧脑的头脑风暴。
这里先剧透一下,华为云CloudIDE可以很好的支持云原生应用的开发,包括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可以灵活配置,一键式选定语言以及支持技术栈,开发环境分秒可得;提供标准的插件开发规范,通过插件实现解决方案整合及三方业务对接;位于云端的开发环境支持编码、编译、运行、调试、预览等,打通云原生应用的开发和运行态;提供基于鲲鹏的开发环境,在鲲鹏原生环境中开发和优化鲲鹏应用。
当然基于云原生平台,对于开发者而言,首先有三件事要搞定:微服务、微服务还是微服务。
华为云微服务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微服务解决方案,包括微服务引擎 CSE(Cloud Service Engine)提供高性能微服务框架和服务注册、服务治理、配置管理等全场景能力,可帮助用户实现微服务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高可用运维,支持多语言、多运行时,支持Spring Cloud、Apache ServiceComb(JavaChassis/GoChassis)框架和Mesher服务网格。
实战演练:大咖面对面指点迷津
前有干货分享,后有实操压轴,更有两位重量级嘉宾登场。
在敏捷、持续交付和DevOps领域从业12年,在软件开发、产品规划、项目管理领域有20年从业经验的DevOps解决方案专家、华为云CloudIDE产品经理赵彦,将分享华为云CloudIDE技术与实践。
云原生时代,新基建背景下,开发者落地创新方案或企业扩展业务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众多。在Spring Cloud Huawei项目中负责服务发现、配置中心、路由管理、契约生成等关键组件的开发及优化,有丰富的微服务实践及落地经验的华为云微服务技术专家、Spring Cloud Huawei Owner郭勇良将分享基于华为云微服务技术沉淀与实践。
更重磅的是,沙龙现场,华为技术大咖也将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实践操作环境,感兴趣的开发入门进阶者快带上你的笔记本,与讲师一起进行实战操作——通过华为云CloudIDE,实现基于微服务的云原生应用开发以及基于微服务搭建天气预报应用实践。
正如“没有人能够熄灭满天星光,每一位开发者,都是华为要汇聚的星星之火”。相信在赵彦与郭勇良两位专家的指导下,开发者能在真知与实践中,对华为云平台有更深的了解,华为云与开发者共成长,一同“乘风破浪”。
如果您对本次干货满满的技术沙龙感兴趣,请立即扫码报名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