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军事策略,被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六个字。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在哪打仗,去了先勘查地形,然后挖壕沟、扎花篱、安营扎寨,直到把对方耗到弹尽粮绝。后人认为,当初他率领湘军历经多年终于平定太平天国,凭的就是这“六字方针”。
古今以来,商道与兵法有诸多共通之处。所以,在商业场上很多企业家、创业者都会熟读兵法,并擅于从中取经。比如BoCloud博云CEO花磊,信奉的就是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打法。
成立于2012年BoCloud博云,定位是一个云计算产品及技术服务商。但和当时争相进入公有云服务领域的很多企业不同,BoCloud博云一开始就“剑走偏锋”选择了私有云市场,基于容器技术提供PaaS及CMP多云管理等云计算产品和服务。
这其实是一个具有更高门槛的技术服务领域,并且在当时无论从市场认知还是市场需求都明显不足,甚至很多投资人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即便如此,花磊还是坚持熬过了这段“黑夜爬山”的过程,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做技术。而这,便是他为BoCloud博云结下的“硬寨”。
也因为如此,BoCloud博云和很多先融资再做产品的创业企业不同,它是切切实实在市场上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据了解,直到2016年BoCloud博云才进行了A轮融资,那时,它已经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一支精干的团队、可商业化落地的核心产品和若干标杆性客户。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也是花磊“打呆仗”的一种方式。
迎来容器的市场红利期
“结硬寨,打呆仗”的精髓在于以守为攻,充分做好“死磕到底”的准备。但其实这是有前提的,就是保证整体战略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如果BoCloud博云选择的容器方向不能最终被市场认可和需要,那么一切投入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不过,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近两年来,容器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基于容器技术的敏捷开发方式也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落地和推广。根据IDC在今年年初发布的《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十大预测》,到2022年,60%的中国500强企业将投资云原生应用和平台的自动化、编排和开发生命周期管理。
云原生应用架构的扩展,恰恰将增加市场对容器基础架构平台的需求。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敏捷和创新的重要性,而由于容器能够帮助企业在开发和运维过程中解放出更强大的生产力,提升业务灵活性和创新力,企业还会继续加速对容器的采用。
中国信通院《2020云计算发展白皮书》的调查报告显示,2019 年 43.9 % 的企业表示已经使用容器技术部署业务应用,计划使用容器技术部署业务应用的企业也占到了40.8%,28.9% 的企业已经使用微服务架构进行应用系统开发,另外,还有46.8%的企业计划使用微服务架构。
这样的技术潜力和趋势在投融资市场的反馈是非常迅速的——在2020年,BoCloud博云陆续完成了C轮、C+轮和D轮融资。在被至顶网记者问及BoCloud博云凭何得到资本青睐时,BoCloud博云副总裁、产品负责人赵安全很实在地说:“投资人一般考虑的是企业的规模、发展情况、销售情况、利润情况这些所谓的‘硬指标’,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核心优势就是在这些‘硬指标’上,而这背后是我们强大并且全面的产品能力的支持。当然,他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近几年来容器市场的发展潜力。”
也正因如此,在IDC近期发布的《PRC SDC Software Market Overview, 2020H1》报告中,BoCloud博云容器软件市场份额的排名已经突入全国前五,在容器创新型厂商中脱颖而出。
容器的驱动因素和核心价值
推动市场需求增长的,有几个比较主要的因素: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要求业务创新和应用响应速度更快,而容器可以极大满足其中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应用开发和运维效率;第二,混合多云趋势愈演愈烈,企业需要在多环境之间实现无缝切换和管控,容器则可以很好解决不同基础架构和多个云之间的异构问题,为应用提供标准环境;第三,各种新技术和新应用场景陆续落地,容器本身的技术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能够广泛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加速企业创新。
赵安全表示:“如今,高并发、高弹性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互联网行业60%-80%的应用都已经跑在容器上,除此之外,其它行业也出现了类似的需求。”他告诉至顶网记者,“前段时间接触了某医院客户,他们最大并发量的时候达到了一秒5000,传统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来说根本不能支撑。所以,他们就找到了博云。另一个行业是金融,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都有互联网金融部、电子银行部或者创新中心,这些部门直接服务于C端客户,想要在线满足客户需求,就要进行快速迭代。”
所以,容器红利期的到来,既是市场需求也是技术趋势。在BoCloud博云看来,容器给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极大地降低应用部署的难度,实现快速交付;其次是提供充分的弹性性能,快速响应业务变化;其三,是提升和优化资源的利用率。
以某大型证券机构为例。2018年,基于BoCloud博云为其打造的以容器和Kubenetes为核心构建的容器云平台,实现了开发测试生产环境一致性,单体应用研发从过去的半年时间缩减到天,互联网类应用实现了秒级的服务实例伸缩。平台上线三年以来,生产环境容器部署实例数达到数百个节点,支持的业务系统达到二十多个,支撑了多部门的业务应用。“从目前来看,他们的应用跑上来之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客户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多信心,我们也在和客户一起成长。”赵安全说。
在混合多云趋势下继续“开疆拓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应用都适合跑在容器上。这一点,赵安全的观点也很明确:“如果一个应用上线之后半年、甚至一年内既不需要扩容、缩容,也不需要升级回稳,那么它就不太适合上容器,只要放在虚机或者物理机上就行。但如果是面向C端客户或者面向渠道的新型应用,就比较适合放在容器上,因为它可以很快进行迭代、扩容、缩容。”
用“行话”来说,前者被称为稳态业务,后者就是敏态业务。而BoCloud博云提供的是覆盖应用开发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和工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敏捷体系的管理,也可以支持稳态业务系统,实现敏态与稳态的顺滑连接和交互。具体来说,BoCloud博云既提供弹性容器云BeyondContainer在底层提供网络、负载均衡、安全容器、调度、容器存储等支持,还拥有BeyondDevOps、微服务BeyondMicroservice等一系列PaaS产品。
可以看到,经过多年兢兢业业的技术深耕,BoCloud博云始终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结下的“营寨”越来越多,“营地”范围越来越广。反馈到商业本身,就是其产品矩阵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业务市场的不断扩大。据了解,BoCloud博云目前已经可以为企业提供覆盖5大方向、24类、110种项目的建设能力,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场景的应用管理和资源管理的云化需求,并且,在功能先发的同时保障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用性。
而未来,摆在BoCloud博云面前的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市场机会,即——混合多云。对此,赵安全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至顶网,现在已经有很多客户正在使用混合云,并且把混合云当作一种资源平台,他们希望“屏蔽”IaaS层的概念,从整体的视角去统一管理和调配资源池。
如前文所说,这样的需求,恰恰就是容器技术所能够满足的,基于此,用户在使用感受上完全可以忽略不同底层环境之间的隔阂;而容器技术,恰恰就是BoCloud博云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接下来,对BoCloud博云来说,混合多云这一“领地”,仍然势在必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