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竞争日趋激烈,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变革重要引擎,必将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共有六处提及「人工智能」,并将「前沿基础理论突破,专用芯片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构建,学习推理与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领域创新」视为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攻关方向。
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增长期,AI技术已经渗透到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在内的多个领域也将乘着数字产业化的东风,在下一个阶段迎来长足的发展。预计到2025 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4500 亿元,未来将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
为了推动 AI 技术的应用创新,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打造人工智能的人才交流平台与产业生态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联合发起了首届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并得到了阿里云、OPPO等头部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阿里云天池平台作为本次大赛的官方竞赛平台,为大赛提供平台和算力支撑。
自今年初发布至今,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已经吸引了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13923支队伍参赛,共包括15050位选手,他们来自528所中国高校和136所海外高校,包括清华、北大、浙大、剑桥、牛津、密歇根、普渡、南洋理工等知名高校,其中港澳台及海外参赛队伍比例超过30%。

大赛已于今年年初开赛,目前初赛阶段已结束,并将于4月15日启动复赛,最终于5月底与杭州的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同期举办总决赛。
为什么这场比赛能受到AI学界和业界如此高度的关注?4月10日,在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暨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重点介绍了这场「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AI技术创新大赛」。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以人民科学家、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命名,经科学技术部核准于2011年正式设立。
迄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已成功召开十届评审及表彰活动,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拥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诞生的第40个年头。在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暨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戴琼海院士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重点强化领域和新基建重点建设方向,我们必须以思想革新、技术创新和产业落地为己任,将学术研究和论文成果写进祖国的创新热土。”

戴院士提到,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与产业生态圈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技术人才的能力和视野,直接决定了智能化转型的深度和高度。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学会和涵盖全国产学研力量的学术共同体,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今年主打的学术竞赛层面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
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提供了150万高额奖金广发英雄帖,立足国际视野,面向全球开放,设置了医学影像报告异常检测、PANDA大场景多对象检测跟踪、小布助手对话短文本语义匹配三个赛道,聚焦前沿科技与应用创新,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发展以及跨界应用与融合。
在致辞中,戴院士还重点介绍了「AI青年说」。「AI青年说」是大赛主办方为提升青年开发者对AI的认识而主办的系列活动,该活动邀请知名青年学者,探讨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中的热点话题,进一步扩大赛事的影响力与社会关注度。

「AI 青年说」系列活动共分为4期,结合赛题,邀请多位嘉宾就NLP、CV以及本届大赛进行技术解读与圆桌讨论。
第一期AI青年说的主题是「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大赛复赛平台解读」。来自阿里云天池平台两位技术专家阿里巴巴高级算法专家陈漠沙和阿里巴巴技术专家盛乐乐将做《人工智能基石建设:数据集》和《天池竞赛平台TCC技术解密》两场精彩的主题分享。同时在场嘉宾还将在讨论环节就「天池学长的成长分享和业务思考」主题进行相关分享。
第二期AI青年说的主题是「如何摘取AI皇冠上的NLP明珠」,邀请到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两位专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民烈和西湖大学终身副教授张岳。两位专家的分享主题是《下一代对话系统》和《关于开放域对话挑战的思索》,而后也会以“关于让机器说人话这件事”展开圆桌讨论。
第三期AI青年说的主题是「未来五年的计算机视觉」,邀请到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两位青年学者——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纪荣嵘和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林巍峣两位专家做技术分享与圆桌讨论。两位学者的分享主题是《神经网络的压缩及加速》和《视觉目标理解与压缩》。
第四期AI青年说的主题是「圆桌对话:乘风破浪的AI青年们」,邀请到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飞和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贾扬清。两位嘉宾将从自己的AI研究及业界经历出发,围绕当前AI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趋势,为年轻的学生和开发者朋友们提供一些学习AI和个人发展的建议。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怎么能够停滞不前?如果你也想在人工智能的大江大河中奔涌向前,记得来聆听国内这些AI领域的青年专家们的高谈阔论,一起在AI时代乘风破浪。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苏州大学研究团队提出"语境降噪训练"新方法,通过"综合梯度分数"识别长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在训练时强化重要内容、抑制干扰噪音。该技术让80亿参数的开源模型在长文本任务上达到GPT-4o水平,训练效率比传统方法高出40多倍。研究解决了AI处理长文档时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的核心问题,为文档分析、法律研究等应用提供重要突破。
在Cloudera的“价值观”中,企业智能化的根基可以被概括为两个字:“源”与“治”——让数据有源,智能可治。
清华大学团队首次揭示了困扰AI训练领域超过两年的"幽灵故障"根本原因:Flash Attention在BF16精度下训练时会因数字舍入偏差与低秩矩阵结构的交互作用导致训练崩溃。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注意力权重为1时的系统性舍入误差累积,并提出了动态最大值调整的解决方案,成功稳定了训练过程。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更为分析类似数值稳定性挑战提供了重要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