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栗子
编辑 | 黄当当
上一期提到元宇宙入口将以「XR 设备、芯片、场景应用」多种形态并存。本期主要围绕「场景」入口具体来说。
从字面看,入口指的是“进入的地方”。它一边连着“来处”,一边连着“去处”。所以,元宇宙的场景入口,首先必须具备「两栖」特性——更确切来说,是具有横跨于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需求。
从目前来看,至少有两类场景会有这样的需求:
第一,关注用户体验的场景,希望通过元宇宙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提升使用感,提高用户粘性,比如游戏、社交;
第二,需要跨越空间进行交互的场景,比如远程演唱会、协同办公等等,通过进入元宇宙,即便是远程交互也能拥有亲临其境的体验。
其次,作为场景入口,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拥有数据采集能力,具有一定的数据基础。在虚拟空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以数据形式存在的,因此,只有现实世界这一侧的数据被有效收集,才能在虚拟空间映射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数字世界。(为什么游戏和社交被视为现阶段进入元宇宙首批场景“入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场景都拥有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并且,这些用户本身都是“数字住民”。)
此外,相关技术(如AR/VR/MR、区块链)能否很好地接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某个场景能否成为元宇宙的“入口”。
虽然风口已来,但落地还需要时间。也许在未来,元宇宙的场景“入口”会完全超出我们的认知而存在。
[编者按]:《元宇宙十万个为什么》是至顶网策划的一档特别栏目,我们希望做元宇宙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推动者。本篇为该系列第三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Meta 正研发一项通过姓名识别人脸并追踪用户日常活动的“超级感知”技术,计划应用于新款智能眼镜和 AI 耳机,同时重新评估隐私策略,助推 AI 技术在穿戴产品中的应用。
Google 在 Gemini API 中推出自动缓存功能,通过复用重复数据为开发者节省最多 75% 的调用成本,有望缓解高额 API 费用问题。
Korl 利用 OpenAI、Gemini 及 Anthropic 等模型,从 Salesforce、Jira、Google Docs 等多个平台整合数据,自动生成定制化客户沟通材料,如幻灯片、演讲稿及季度业务回顾,同时保证数据安全性,并提升运营效率。
文章探讨了代理型 AI 的崛起,重点介绍微软 Azure AI Foundry 与 NVIDIA 技术如何通过强大语言模型和智能代理,实现企业级应用创新,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