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9日,以“万物新生 共话巅峰”为主题的《财经》年度对话2022在北京圆满落幕。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副总裁、解决方案部总裁李立应邀出席“人口与地产红利结束后的低碳经济跃进”主题圆桌对话,现场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共同探讨了对“双碳”战略的前瞻洞察,分享了新华三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推动各类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
挑战与机遇共存,“双碳”战略推动园区迭代
2022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面临人口结构、产业转型、国际形势等多重挑战,房地产、工业、传统基建等驱动增长的传统经济引擎需要新的构想和重建。在数字经济之外,低碳经济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下一个投资新高峰和新风口,将持续驱动供给端的全产业链升级和需求端消费市场的增长。“双碳”战略的价值不言而喻,而园区作为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单元,正日益成为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载体,如何能够高效推动节能降碳,成为关乎发展效益的核心命题。
在仇保兴看来,“双碳”本身是一个长期战略,我国从建筑到园区,都应强调自身减碳的能力,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来进行减碳,是践行“双碳”非常重要的一环。仇保兴表示,把自愿减排的碳市场和配额碳市场作为两级,再加上减碳效率碳市场,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园区综合减碳,就可以获得额外收益并带动工业园区转型。
李立提到,科技创新在为企业提升能效的同时对于降碳减排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双碳”战略出台之后,新华三集团就对“如何用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促进降碳减排的数字化方案落地”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到社会和产业各大领域,新华三主要从影响力较大的产业园区入手。据粗略测算,中国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超过15000座,工业园区有25000多座。产业园区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贡献值超过30%,但工业能耗却占我国总能耗60%以上。同时,产业园区的碳排放占全国30%以上。虽然产业园区对经济的贡献非常大,但也是碳排放的大户。怎样在园区中落地节能降碳方案,对整个“双碳”战略的达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面推动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一方面是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曹远征认为,从2020年开始到2050年,中国每年需要投资30亿以上,“双碳”战略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框架,如果中国“双碳”战略真正能实现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也是有重要意义。
数据驱动革新,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科技创新不仅为企业提升生产能效,同时对降碳减排也具有重要意义。当产业发展面临“碳成本”的不断攀升,如何用数智化手段在低碳时代中突破挑战、把握机遇值得思考。
为了能够让园区在推动数字化变革的同时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使命。新华三在业内率先提出“零碳智慧园区”理念,打造了以数据为驱动的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在整个解决方案中采用“1+4”顶层设计,“1”是零碳智慧操作系统,可以看作是零碳数据中台;“4”是4个治理框架—— “源、探、管、服”。“源”是从清洁能源替代做起,具体落地方案包括部署光伏、储能、风电等设施;“探”是探测,即园区的碳排放检测,为今后企业全面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做数据积累;“管”是管理,通过综合能耗管理实现节能减排,包括对交通、照明、空调、电梯,乃至生活垃圾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管控;“服”是服务,在拥有海量的新能源数据、碳数据等园区数据积累后,将为园区提供碳数据服务,包括在未来与国家碳交易中心进行数据交换,从多方面去促进园区实现零碳目标。据落地案例数据反馈,很多园区在实施方案后能够节省30%以上的能耗成本。
目前,新华三集团已经打造出了众多零碳智慧园区样板。例如,在紫光股份智能工厂搭建绿色光储系统,使园区微电网支持分布式光伏、组串式储能等多项创新;同时,以零碳智慧操作系统为基础,构建工厂“碳家底”模型,为园区提供双碳推演与分析,助力工厂年度碳排减少近千吨。
未来,随着园区建设与“双碳”战略的深度融合,零碳智慧园区将通过助力产业蝶变升级,重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新华三集团将继续秉持“云智原生”战略,利用数据助力园区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履行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以更贴合场景需求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赋能各类园区“零碳+智慧”转型,让未来园区在践行“双碳”战略的道路上更有底气,以数据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发布数据共享模型上下文协议服务器,使开发者和AI智能体能够通过自然语言访问真实世界统计数据。该服务整合了政府调查、行政数据和联合国等全球机构的公共数据集。新服务旨在解决AI系统训练中常见的数据噪声和幻觉问题,为AI提供可验证的结构化信息。谷歌还与ONE Campaign合作推出数据智能体工具,该开源服务器兼容任何大语言模型。
这项由谷歌DeepMind研究团队完成的开创性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AI智能体经济的概念框架。研究提出"沙盒经济"模型,从起源性质和边界渗透性两个维度分析AI智能体经济形态,预测未来将出现自然涌现且高度透水的AI经济网络。研究详细探讨了科学加速、机器人协调、个人助手等应用场景,提出基于拍卖机制的公平资源分配方案和使命经济概念,并深入分析了技术基础设施需求、社区货币应用以及相关风险防范措施。
微软宣布从周三开始将Anthropic的AI模型集成到其Copilot助手中,此前该助手主要依赖OpenAI技术。企业用户可在OpenAI的深度推理模型和Anthropic的Claude Opus 4.1、Claude Sonnet 4之间选择,用于复杂研究和构建定制AI工具等任务。此举标志着微软与OpenAI这对曾经独家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松动。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提出LoFT方法,通过参数高效微调基础模型解决长尾半监督学习中的数据不平衡问题。该方法利用预训练模型的良好校准特性改进伪标签质量,并扩展出LoFT-OW版本处理开放世界场景。实验显示,仅使用传统方法1%的数据量就能取得更优性能,为AI公平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