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轻医师长期供不应求,预计到2034年全美将出现多达12.4万个岗位空缺。医师群体的倦怠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一挑战,导致很多从业者选择中途脱离劳动力队伍。而医疗领域倦怠情绪的常见根源之一,就是临床医生必须处理与电子病历相关的大量文书工作。
各大科技巨头正尝试运用生成式AI技术帮助临床医生破解倦怠情绪。然而,尽管医疗保健组织的CIO们对生成式AI的潜力抱有强烈的乐观态度和信心,但资源的实际投入速度却远未达到预期。
临床医生还没能将生成式AI真正纳入临床决策。大多数用例和新闻报道,体现的仅仅是科技巨头在任务管理自动化方面做出的尝试。
美国医学协会计划制定原则和建议,梳理生成式AI在医疗保健领域的优势和短板。除了提出建议之外,医学协会还有意与联邦下令及其他相关组织合作,保护患者免受AI所生成的虚拟或误导性医疗建议的影响。此外,美国医学协会已经、并将继续鼓励医生向患者宣传AI技术的潜在益处和风险。
美国医学协会主席Jesse Ehrenfeld并不热衷于将生成式AI应用于临床决策。在他看来,“这些算法非常适合解决典型病例或者非常具体的临床问题。但患者是一个个真实的人,而非标准化的课后作业。他们有思想、有情感,也有复杂的医学、社会和精神病学背景。坦白讲,他们的实际情况很少能跟教科书内容对得上。”
Ehrenfeld博士认为,生成式AI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减少管理任务。事实上,单凭这一能力就足够让AI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资产。
生成式AI在使用时必须警惕隐私问题、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围绕AI开发和使用而不断发展的法律规则。目前,已经有多起来自喜剧演员和作家群体针对OpenAI、Meta及其他科技企业侵犯版权的诉讼。未来我们在医疗保健数据的访问方面,恐怕也将面临类似的困境。
塔霍林区医院首席信息与创新官Jake Dorst也很看好生成式AI技术,他表示“生成式AI有望以多种方式彻底颠覆医疗保健领域。它能帮助开展医学影像分析、药物发现、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并生成用于研究的合成数据。当然,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因为敏感的患者信息必须得到保护。”
各大科技巨头正处于自愿探索AI潜力的早期阶段,但医疗保健决策者需要提早考量,确保在AI发展成熟时做好接纳实质性进展的准备。
尽管医疗保健CIO们对生成式AI持谨慎乐观的立场,但值得关注的是,各大科技巨头正先后发布一系列关于AI创新的最新公告。因此尽管挑战和复杂性依旧存在,但这些重大进步的确表明AI技术正在快速进步。
AWS宣布推出HealthScribe,这是一项符合HIPAA要求的新服务,可帮助医疗保健软件提供商开发临床应用。这些应用程序能够使用语音识别和生成式AI来输出临床文档,帮助临床医师节约宝贵时间。
HealthScribe以Amazon Bedrock为基础,目前仅支持全科和骨科两大门类。医疗编码与转录公司3M和ScribeEMR成为HealthScribe的早期采用者,已经在AWS的合作指导下使用该服务。
通过收购Nuance,微软在利用对话式AI生成临床文档方面已经取得了早期领先地位。2022年4月,微软和EHR技术供应商Epic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Azure OpenAI Services。最近,虚拟医疗提供商Teledoc宣布有意与微软合作集成OpenAI服务,用于在线上检查期间自动创建临床文档。
谷歌正在积极开发其Med-PaLM 2大语言模型。凭借训练期间接触的大量医师从业资格考试资料,预计这套模型能运用通用算法实现强大的医疗保健处理能力。目前,谷歌的合作伙伴包括梅奥诊所等医疗机构,以及CareCloud等医疗技术供应商。
目前的新闻报道大多集中在对话式生成AI方面,将其视为解决倦怠问题和实现任务管理自动化的灵丹妙药。然而,相信很多朋友都抱有同样的疑问:这到底是可期的未来,还是虚幻的泡影?
美国医用语音助手开发商Suki公司CEO兼创始人Punit Soni表示,“生成式AI目前正经历炒作周期并受到广泛关注。预计六个月后,炒作很可能会平息下来。虽然生成式AI的自身价值值得肯定,但到那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搞清这些解决方案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另外,这套方案还需要更多基础要素的补充和增强,例如EHR互操作性、安全和私有基础设施、直观灵活的用户体验等。只有这样,用户才能快速建立起跟得上技术前沿发展的创新思维,以最有效的方式轻松完成任务。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此类解决方案的影响恐怕将仅限于某些小众用例。”
虽然AI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取代医疗专业人员,但目前在减轻行政和文书负担方面的表现,无疑已经朝着正确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研究表明,现有的公开 AI 模型在描述大屠杀历史时过于简单化,无法呈现其复杂性和细微之处。研究人员呼吁各相关机构数字化资料和专业知识,以改善 AI 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表述。他们强调需要在 AI 系统中加入更多高质量的数据,同时在审查和信息获取之间寻求平衡。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