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与受人脑结构启发的AI技术的一系列最新发展,为我们破解智能之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如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概述了一套名为“数字孪生大脑”的创新平台的关键组件及特性。该平台有望弥合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差距,并为两端提供新型解决方案。
此项研究已于9月22日发表在《智能计算》(Intelligent Computing)期刊之上。
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一大共同点,在于二者均属于网络结构。由于大脑由生物网络构成,因此研究人员希望使用人工网络构建起相应的数字模型或大脑“孪生”,借此将关于生物智能的知识输入模型当中。此举的最终目标是“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促进精准心理医疗”。而且毫无疑问,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球各学科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
利用数字孪生大脑,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模拟/调节大脑在不同状态下执行各种认知任务,借此探索人脑的工作机制。例如,他们可以模拟大脑在休息状态下如何正常运作,以及可能受疾病影响而发生哪些问题,或者设计出新的方法以调节大脑活动、引导其摆脱不良状态。
尽管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数字孪生大脑确实有着坚实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其中整合了三大核心要素:充当结构支架和生物约束机制的大脑图谱,根据生物数据训练、用于模拟大脑功能的多级神经模型,再就是用于评估和更新当前“孪生”副本的一系列应用。
这三大核心要素预计将通过闭环不断发展、相互作用。动态大脑图谱能够改进神经模型,从而生成更加真实的功能模拟效果。以往,由此类模型构成的“孪生”已经在不断扩大的实际应用场景下得到验证,包括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和药物测试等。这些应用将持续提供反馈,由此增强大脑图谱以补全整个运行闭环。
生物大脑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动力学体系,因此必须建立起极为精细的大脑图谱,包括不同尺度、多种模式、甚至来自不同物种的图谱,才能掌握数字孪生的构建逻辑。通过全面收集相关图谱,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探索大脑的各个方面,以及大脑内各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最终破解大脑组织的原理之谜。
而在另一方面,大脑图谱也代表一种约束,即神经模型必须以图谱为依据才能实现“生物学合理性”,这同样带来了技术挑战。
蒋田仔团队认为,脑网络组图谱将成为开发数字孪生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宣布,这份宏观图谱包含246个大脑分区,并着力向着对大脑结构和连接性进行“广泛而细致的绘制”前进。
与此同时,鉴于现有大脑模拟平台往往缺乏解剖学基础,作者认为设计“一套开源、高效、灵活、用户友好且受图集约束的大脑模拟平台”将至关重要。该平台必须足够强大,能够支持多尺度与多模态建模。当然,目前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有效将纷繁复杂的生物学知识纺织进数字孪生副本、如何设计出更好的模拟模型,以及如何将数字孪生大脑集成到实际场景当中等。
总而言之,这样的数字孪生大脑代表着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通过集成复杂的大脑图谱、动态神经模型及大量应用程序,这套平台有望彻底改变我们对于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理解。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孪生大脑有望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彻底改变精准心理医疗,最终帮助我们在透彻把握人类思想、规划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脑部疾病寻求变革性治疗方法等方向上铺平道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机器人和自动化工具已成为云环境中最大的安全威胁,网络犯罪分子率先应用自动化决策来窃取凭证和执行恶意活动。自动化攻击显著缩短了攻击者驻留时间,从传统的数天减少到5分钟内即可完成数据泄露。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黑客机器人"将变得更加先进。企业面临AI快速采用压力,但多数组织错误地关注模型本身而非基础设施安全。解决方案是将AI工作负载视为普通云工作负载,应用运行时安全最佳实践。
MBZUAI研究团队发布了史上最大的开源数学训练数据集MegaMath,包含3716亿个Token,是现有开源数学数据集的数十倍。该数据集通过创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从网页、代码库和AI合成等多个来源收集高质量数学内容。实验显示,使用MegaMath训练的AI模型在数学推理任务上性能显著提升,为AI数学能力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面对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短缺问题,谷歌、麦肯锡和加拿大重大挑战组织联合发布《心理健康与AI现场指南》,提出利用AI辅助任务分担模式。该指南构建了包含项目适应、人员选择、培训、分配、干预和完成六个阶段的任务分担模型,AI可在候选人筛选、培训定制、客户匹配、预约调度和治疗建议等环节发挥作用。该方法通过将部分治疗任务分配给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并运用AI进行管理支持,有望缓解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
这项由多个知名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揭示了AI系统的"隐形思维"——潜在推理。不同于传统的链式思维推理,潜在推理在AI内部连续空间中进行,不受语言表达限制,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约2700倍。研究将其分为垂直递归和水平递归两类,前者通过重复处理增加思考深度,后者通过状态演化扩展记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