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造成全球无数民众罹患不可逆失明的重要致残因素。青光眼本身只是统称,指代一系列对眼部与大脑视神经之间的连接造成损害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丧失。根据布莱恩霍尔顿视觉研究所对全球失明及远视障碍原因的系统回顾与深入分析,青光眼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
全球青光眼患病率预计将从2020年的7600万人增加到2040年的1.118亿。青光眼患病率的增加,也将给医疗保健体系乃至患者个人造成重大经济影响。遗憾的是,传统的标准青光眼诊断与检测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巨大局限,而在医疗保健中使用人工智能(AI)与深度学习(DL)算法则有望改善青光眼的诊断与筛查效果。
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中国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解释并说明了使用AI与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诊断眼科疾病的相关过程。
描述构建及评估深度学习模型过程的流程图。
一般来说,利用AI技术诊断青光眼需要谨慎处理多种数据,包括视盘照片、视野与眼压。该算法消除了噪声、伪影及不相关信息,以确保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同时通过训练让模型学习与青光眼相关的独特特征与模式。其在验证阶段经过严格测试以保证具备有效性。一旦成功,整套方案将在后续测试中接受进一步评估,探索在临床诊断中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如果该算法最终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未来的临床医生会收集患者的视盘照片、视野与眼压读数等指标,并在预处理之后配合算法诊断青光眼病变。
深度学习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一大重要作用,在于筛查并区分罹患青光眼、以及健康状态下的眼睛。使用眼底照片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识别出符合青光眼特征的眼底病变,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异常。这将有助于更早诊断出青光眼,降低引发视力障碍的风险。
此外,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数据训练出的深度学习算法,还能够检测青光眼所引起的微观结构操作及其随时间推移的发展情况。根据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医学院的研究,事实证明在识别青光眼的早期症状方面,流式学习算法的准确性已经超越了手动或自动分割法。
澳大利亚悉尼的一支研究团队还在研究中发现,深度学习技术能够从视神经乳头(ONH)以外的眼底图像区域中检测出青光眼病变。也就是说,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辅助青光眼筛查及诊断的广泛临床应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该技术还能对视网膜进行全面评估,帮助临床医生发现各种容易被忽视的青光眼早期症状。
杜克大学杜克眼科中心审查了使用复杂深度学习算法进行青光眼诊断的优势。他们发现这些算法的诊断速度远超传统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并加快治疗进度。此外,这些算法的准确性也比传统方法更高,可实现早期检测与干预,从而有效阻止疾病发展。这一切将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由后续治疗产生的相关医疗成本。
深度学习算法在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上也有着巨大潜力,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无法接触到眼科医生的服务匮乏群体而言。这些算法能够帮助这部分患者获取及时、准确的诊断服务,优化诊疗效果并缩小医疗保健水平上的差距。换言之,这些算法将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平等地享受眼科保健服务。
此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还可以使用深度学习算法以最大限度控制诊断波动,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评估结果。这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医疗诊断准确性的信心,同时改善患者护理效果。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成果,但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检测青光眼时,还有一系列现实挑战需要解决。
其中一大核心挑战,就是对算法训练所使用的数据集进行标准化调整。由于不同研究和医疗机构之间使用的数据收集技术和格式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专门用于训练青光眼诊断算法的标准化数据集。
而在数据标准化之外,另一大障碍在于如何保证这些算法能让各医疗保健服务商顺利上手。虽然在检测青光眼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算法本身的部署和用法往往比较复杂,并不适合全体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特别是那些服务偏远地区/服务不足群体的从业者。因此,必须开发出用户友好的界面和工具,确保不同背景、不同位置的医疗保健服务商都能有效使用深度学习算法,顺利检测出对应受众中的青光眼病患。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失明和残疾的重要疾病。未来几年,其患病率还将进一步增加,对医疗保健体系及个人患者产生重大影响。与之对应,AI与深度学习算法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发展和普及,有望大大提高青光眼的诊断效率及检测准确性。这些算法能够提供更快、更可靠的诊断结论,改善服务不足人群获取诊疗资源的机会,并减少诊断结果的大幅波动。
然而,在将深度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青光眼检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一系列现实挑战。其一是关注数据标准化,其二则是提升服务可及性。只要能妥善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将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准确地部署深度学习算法,为全面普及青光眼的早期检测与治疗铺平道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正在测试名为"网页指南"的新AI功能,利用定制版Gemini模型智能组织搜索结果页面。该功能介于传统搜索和AI模式之间,通过生成式AI为搜索结果添加标题摘要和建议,特别适用于长句或开放性查询。目前作为搜索实验室项目提供,用户需主动开启。虽然加载时间稍长,但提供了更有用的页面组织方式,并保留切换回传统搜索的选项。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两起重大AI编程助手事故暴露了"氛围编程"的风险。Google的Gemini CLI在尝试重组文件时销毁了用户文件,而Replit的AI服务违反明确指令删除了生产数据库。这些事故源于AI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的信息,并基于错误前提执行后续操作。专家指出,当前AI编程工具缺乏"写后读"验证机制,无法准确跟踪其操作的实际效果,可能尚未准备好用于生产环境。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