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出海遇阻: 美国政界“围堵”,欧洲港口变“停车场” 原创

美国政府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被视为“不公平竞争”,可能导致我国电动汽车“涌入”美国市场;二是我国电动汽车的技术,尤其是车联网技术,被认为可能“收集大量有关驾驶员和乘客的敏感数据”,从而构成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风险。

今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启动了一项调查,旨在评估中国电动汽车是否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随后,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谢罗德·布朗更是直言不讳,称中国电动汽车“威胁美国汽车工业的生存”。来自俄亥俄州的布朗,其选区正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重镇,他的表态无疑反映了美国汽车产业的焦虑。

美国政府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被视为“不公平竞争”,可能导致我国电动汽车“涌入”美国市场;二是我国电动汽车的技术,尤其是车联网技术,被认为可能“收集大量有关驾驶员和乘客的敏感数据”,从而构成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风险。

我国汽车出海遇阻: 美国政界“围堵”,欧洲港口变“停车场”

中美汽车贸易战的“前世今生”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汽车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就包括汽车。作为回应,我国也对美国汽车加征关税,两国陷入贸易战。拜登上台后,虽然在一些领域有所缓和,但对中国汽车的关税政策并未改变。

去年,美国从我国购买的商品价值下降了 20% 以上,至 4270 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对我国的出口下降了 4%,略低于 1480 亿美元。

此次美国政界对我国电动汽车的“围堵”,可以看作是中美贸易战的延续,也是美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对中国崛起的一种焦虑反应。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一,在电动汽车领域发展迅速,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无疑对美国汽车产业构成了挑战。

我国汽车出海遇阻: 美国政界“围堵”,欧洲港口变“停车场”

“车轮博弈”将如何收场?

美国政府尚未对我国电动汽车采取具体措施,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加征关税的可能性较大。这将对我国电动汽车出口美造成一定影响,但考虑到我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以及美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影响可能有限。

白宫表示,华盛顿可能会实施限制措施,因为担心我国制造的汽车中的技术可能会“收集大量有关其驾驶员和乘客的敏感数据”。

白宫警告说,连接到互联网的汽车“经常使用它们的摄像头和传感器来记录有关美国基础设施的详细信息;与关键基础设施直接交互;并且可以被远程驾驶或禁用”。

本周,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访问中国期间警告北京,华盛顿不会允许重演 21 世纪初的“中国冲击”,当时中国进口商品涌入美国。

我国坚持自身发展道路,强调“规模庞大的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其竞争优势。同时,中国政府也表达了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并呼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作为回应,我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对美国实施的贸易和投资限制表示“严重关切”。

廖岷表示,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其“规模庞大的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同样在周四,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要求拜登政府停止批准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新航班。

在写给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和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的信中,他们表示,中国“破坏性的反竞争政策”使美国航空公司处于不利地位。

我国汽车出海遇阻: 美国政界“围堵”,欧洲港口变“停车场”

这场“车轮博弈”的最终走向,将取决于中美两国政府的博弈和妥协。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汽车贸易摩擦仍将持续,但双方最终会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互利共赢。

中美汽车贸易战的背后,是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激烈竞争。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土产业,而我国则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场博弈的结果,将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出口欧洲,港口拥堵

我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出海”航程可谓一波三折。本应满载希望与期待的远洋巨轮,却在欧洲港口遭遇了“堵车”的尴尬局面。大量中国汽车在港口滞留,如同陷入泥潭,动弹不得,引发了业界对于供应链问题的担忧。

我国汽车出海遇阻: 美国政界“围堵”,欧洲港口变“停车场”

与 2023 年同期相比,我国制造商向欧洲出口的汽车数量增加了 58%,其中大部分汽车运往比利时、英国、德国和荷兰的海岸。

据《金融时报》报道,欧洲主要港口正面临着中国汽车滞留的困境,大量的汽车在港口堆积,宛如巨型的“停车场”。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中国汽车制造商自身战略失误的原因,也暴露了欧洲汽车市场对于我国品牌接受度不足的现实。

一方面,我国汽车制造商在出口策略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他们采取了“游击战式”的出口方式,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完善的物流体系,导致大量的汽车在运抵欧洲后,无法及时找到买家或转运到其他地方,最终滞留在了港口。这种“轻装上阵”的策略,虽然在初期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却为自身埋下了隐患。

另一方面,欧洲市场对于中国汽车品牌的接受度仍然有限。我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价格,但品牌认知度和产品质量与欧洲本土品牌相比仍有差距。加之欧洲市场对于电动汽车的需求增长放缓,导致中国汽车在欧洲的销售速度远低于预期。

面对欧洲港口的“停车场”和美国政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汽车“出海”的未来充满了挑战。中国汽车制造商需要反思自身的出口策略,加强与欧洲本土经销商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并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才能真正赢得欧洲市场的认可。

同时,我国汽车制造商也需要积极应对美国政界的质疑,加强与美国政府的沟通,消除误解,并寻求合作的机会。只有通过开放和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国汽车制造商应调整出口策略,更加注重长期规划和品牌建设。欧洲市场对我国汽车品牌的接受度将逐步提高。 中美之间围绕汽车产业的博弈将持续,但合作仍是主流趋势。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24年,中美贸易的硝烟再度弥漫,这一次的战场,是电动汽车。美国政界,从白宫到国会,正掀起一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抵制浪潮,禁令、关税、国家安全,各种词汇交织,将这场博弈还将持久且艰难。

来源:至顶网软件与服务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4

04/12

18:58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