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已经在电影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水平何时才能追赶得上人类导演?
长久以来,电影制作艺术一直属于由人类创造力和直觉所掌控的领域。但随着AI技术的出现,一波新的革命性转变也正在到来。最近几年,AI科技在电影制作的各个阶段开始发挥关键作用。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AI带来了突破性的工具与见解,甚至开始颠覆导演制作电影的方式。而这一切,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AI科技对于电影制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制程流程中的每一个方面。首先,AI在剧本创作与故事走向方面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AI可以分析成功剧本、发现叙事模式,并提出重要的情节点、角色脉络甚至对话走向。这种数据驱动的剧本创作方法能够帮助电影制作人创作出更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叙事。AI编剧的首批案例之一就是短片《阳春(Sunspring)》(2016年)。其剧本由名为Benjamin的AI创作而成,它分析了数百部科幻剧本,并最终生成了自己的创作成果。2017年,Benjamin又创作了《绝非儿戏(It’s No Game)》,其中的对话内容全由AI生成,再次展示了这项新兴科技在输出创意内容方面的巨大潜力。
AI已经开始融入电影摄制与剪辑工具当中。
AI科技也在改变选角流程。通过分析演员过往的表现和观众反应,AI能够推荐最适合特定电影角色或者吸引特定观众群体的演员人选。此外,AI人脸与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评估演员表现,为导演提供更多可能难以被肉眼捕捉并察觉的细微差别与详尽反馈。
在视觉效果(VFX)与动画领域,AI科技同样正在改变游戏规则。AI算法能够自动执行劳动密集型任务,包括转描、背景渲染,甚至能够创造出逼真的CGI角色。这不仅加快了制作过程,还为电影制作人创造了新的艺术可能性,据此为故事设计出更多意象。在由乔恩·费儒执导的迪士尼电影《狮子王》(2019年)当中,AI在创造逼真动物角色与环境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AI动画工具真正实现了真景实拍与CGI之间的无缝融合,成功突破了视觉叙事的极限。
后期制作是AI科技取得重大进展的又一个领域。AI技术能够对长达数小时的镜头进行分析和分类,推荐最佳镜头,甚至预测观众对于不同场景的反应来协助剪辑。这能够大大简化整个剪辑过程,让电影制作人专注于创意层面的决策。以2016年的电影《摩根》预告片为例,20世纪福克斯就与IBM合作,利用后者的AI方案Watson制作了第一部AI电影预告片。Watson在实际输出之前,分析了数百部恐怖电影预告片的视觉效果、声音和构图,证明了AI技术完全可以为创意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AI科技已经在电影的后期制作当中展现出切实助益。
AI在电影制作层面带来了一系列优势。首先就是拓宽了创作可能性。AI在叙事与视觉创意方面带来了更多新鲜选项。此外,通过处理日常任务,AI也让导演和电影制作人能够专注于整个制作流程中更具创意的方面。其次,AI技术还能显著减少各个制作阶段所对应的时间和成本,特别是在剪辑和视觉效果方面,使得电影制作的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这一点对于独立电影制作人来说尤其重要。第三点,AI科技正在推动电影行业向着数据驱动决策转变。AI强大的海量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帮助电影制作人在剧本选择、营销策略等各个方面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最终在竞争激烈的电影行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虽然AI技术为电影制作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考量。第一个问题,就是AI对于创意真实性的潜在影响。关于AI生成的内容是否会削弱人性因素在叙事艺术当中的作用,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其次,作为对前一条担忧的补充,AI自动化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电影行业工作岗位流失的担忧,特别是在与剪辑和视觉效果相关的岗位当中。第三,与大多数AI方案一样,这些算法可能继承训练数据中所存在的偏见。以电影制作为例,这种偏见可能体现为刻板的选角评判或者故事情节设计,导致电影作品中不同群体多样性与代表性进一步恶化。
要想在电影制作中发挥AI潜力,关键一点在于找到技术创新与人类创造力之间的完美平衡点。也正因为如此,电影制作人才会积极探索如何将AI作为协作工具,从而增强而非取代人类输入。AI成果可以提供见解并执行任务以增强创作过程,而最终的创作决定权仍将掌握在人类电影制作人手中。
未来,电影可能完全由AI制作完成。
展望未来,AI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为电影制作人提供更具个性化且复杂的协助。首先,随着AI不断学习并提升技能的速度逐渐加快,其对于大量实时数据的处理和合成能力也在同步增强,足以帮助电影制作人随时了解叙事方式、视觉效果与观众偏好的最新趋势。其次,AI将与电影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人才培养、项目接管和劳动力优化,更能够将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最后,AI有可能推动电影制作全面迈向大众化新时代。通过提价个性化的学习与岗位推荐,AI可以帮助拥有不同背景的个人获取在电影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资源和机会。而这种机会的广泛普及,对于普通民众、特别是那些服务不足的社群来说,也将代表着电影制作的又一场革命性进步。到那个时候,影响的演员阵容、视角与叙事多样性都将得到新的增强。
AI科技已经牢固确立了自身作为电影制作领域一股变革性力量的地位。从生成剧本到增强视觉效果,AI正在重新定义电影的制作方式,为电影制作人提供强大的工具和见解,真正将以往科幻小说中的内容变为现实。随着电影导演继续推进这段旅程,我们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道德考量。在AI能力与人类创造力之间取得平衡、解决偏见,是确保AI成为叙事增强工具、而非掩盖叙事逻辑的关键一步。而且必须承认的是,电影制作的未来已经与AI科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联。这将是一段令人兴奋的旅程,有望为全球观众带来更具创意、令人沉迷的观影体验。随着AI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也将持续升级,以我们以往难以想象的方式又一次突破创造力与叙事结构的边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纽约AI公司Runway过去七年专注为创意产业构建视觉生成工具,现在发现其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新机遇。该公司的世界模型技术吸引了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公司的关注,用于训练仿真。联合创始人表示,相比现实世界训练,使用AI模型进行仿真更具成本效益和可扩展性。公司不会为机器人客户开发全新产品线,而是优化现有模型并组建专门团队。Runway已获得超过5亿美元融资,估值30亿美元。
希伯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MV-RAG系统,首次解决了AI在生成稀有物品3D模型时的"胡编乱造"问题。该系统像拥有图像记忆库的艺术家,能先搜索相关真实照片再生成准确3D视图。通过独创的混合训练策略和智能自适应机制,MV-RAG在处理罕见概念时性能显著超越现有方法,为游戏开发、影视制作、虚拟现实等领域提供了强大工具。
尽管5G在六年商用期内获得超20亿用户,成为部署最快的通信技术,但其变革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爱立信白皮书指出,全球5G用户2024年增长42%,但仅26%的运营商投资独立组网5G,这限制了自动化、超低延迟等核心能力发挥。中美印三国集中了90%以上独立组网用户,其他地区面临落后风险。5G在工业自动化、云机器人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企业5G市场规模已达数十亿美元。
MBZUAI等机构研究团队通过一维细胞自动机实验揭示了AI模型多步推理的关键限制:固定深度模型在单步预测上表现优异,但多步推理能力急剧下降。研究发现增加模型深度比宽度更有效,自适应计算时间、强化学习和思维链训练能突破这些限制。这为开发更强推理能力的AI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了真正推理与简单记忆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