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我在柏林参加了SAP TechEd大会。
这是一场面向企业级应用的开发者活动,但AI毫无疑问是"最靓的仔",无论是SAP发言人的主题演讲、产品演示,还是交流互动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毕竟主讲人不讲,台下听众也会问。
Day 1主题演讲结束后,SAP执行董事会成员Muhammad Alam、SAP业务技术云总裁Michael Ameling和SAP CTO Philipp Herzig接受了全球媒体的提问。

我借这个机会,提出了企业AI落地中一个颇为常见的问题:许多企业CEO对AI转型高度关注,希望快速见到成效,但技术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难以达成目标,SAP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Alam说,他们观察到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是,很多组织为了应对AI变革,会建立专门的AI团队,设专职人员推动AI项目。然而这一角色往往与负责数据战略的人员相分离,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与负责应用战略的团队各自独立。
这种组织架构看似美好,却会导致孤岛效应。
我想了一下,确实有道理。因为如果AI团队、数据团队、应用团队各自为战,企业就要持续在内部 "数据搬运",这一定会导致效率瓶颈。类比一下,GPU集群在训练模型的时候,也要避免"数据搬运"啊。
当然,SAP不仅提出问题,也负责解决问题。
针对企业AI落地,SAP CEO Christian Klein在今年Sapphire大会上提出了一个 "App(应用) + Data(数据) + AI"的业务飞轮。其中,应用,数据,AI,这三者如果在统一架构内协同运作,就会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用Alam的话说:在AI时代,真正的差异化在于如何为组织创造端到端的业务价值。这只有在你简化和创新核心,而不是在IT环境中增加另一层复杂性时才能实现。
而根据我在柏林两天时间里在TechEd上观察到的SAP技术发布,核心似乎正是围绕这一飞轮的构建。从HANA Cloud到Business Data Cloud,从SAP-RPT-1到Joule,所有产品发布均指向同一目标:消除数据、AI、应用之间的割裂。
但在深入细节之前,有一个概念,值得我们提前探讨,那就是ERP。

ERP的新角色
因为说到SAP的应用,必然绕不开ERP。所以,当我有机会采访SAP Business Suite总裁兼首席产品官Manoj Swaminathan时,马上问了他,ERP是否会有新角色?

他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具体而言:传统ERP遵循的是"记录-发布-报告"的逻辑,记录交易、发布凭证、生成报表。这个模式运转了几十年,但本质上是被动的。
但在飞轮的驱动下,ERP的工作方式正在发生转变。Manoj用三个词描述了这种转变:感知、推理、行动。
系统首先要能感知内外部变化,比如汇率波动、利率调整、通胀趋势等。然后基于数据推理并生成建议。最后在可信的人机协同中实现自动化行动。
而这恰恰需要飞轮的完整循环:感知需要数据不只是"存在",还要"可理解";推理需要AI能真正理解业务语义;行动需要智能体能跨系统协调,但人类始终保持控制。
现在业内有一种观点,有了模型和数据,可能不再需要产品。但Manoj特别强调:应用依然是企业的基础。AI无法在没有业务语境的情况下提供真正的智能。
而且他强调了统一"套件"的价值。企业若使用不同的系统,整合数据时就会丢失业务语义(Business Semantics),AI也无法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这句话很关键。它也顺带解释了为什么SAP要强调"飞轮必须在同一个架构里转"。不是为了技术上的整洁,是为了保留上下文。
所以,接下来,我们谈谈SAP的数据观。

让数据"活"起来
众所周知,AI有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但对企业落地AI而言,其实在算力、算法方面能做的有限。因为算力由负载决定(当然,有优化空间),算法更多由模型公司决定,但数据是企业自己能掌握的。
因此,要让飞轮转起来,第一步就要解决数据问题。SAP 业务数据云总裁Michael Ameling在主题演讲中也开宗明义:几十年来,数据一直在推动创新。但随着AI的出现,数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问题在于,数据往往是沉默的,缺乏所需的上下文。因此,AI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SAP的答案是HANA Cloud:一个"AI一直在寻找的数据库"。
这个2009年就开始研发的内存数据库,现在已经是数万家企业的IT基础设施。但它的价值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多模型能力。Ameling解释说:如果没有HANA Cloud,你将需要为每一种数据表示形式配备一个独立的数据库。比如:一个用于列式存储,一个用于向量,一个用于知识图谱。这就会导致数据科学的分散化。有了HANA Cloud,就能将所有这些强大的引擎整合在一个多模型数据库中。
反之,实现了数据组合,就让HANA Cloud不只是一个"存储数据"的地方,而是一个"理解数据"的引擎。
会上有一个实际的案例:某上游供应商的外勤销售人员过去很难获取定价信息。但现在使用HANA Cloud的向量引擎开发了一个AI定价助手,结果销售订单录入的自动化率大幅提升,订单错误率反而下降几成。
但更重要的新能力是"发现智能体"(Discovery Agent)。Ameling说:过去使用HANA的高级功能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大家都知道要写SPARQL查询有多难。现在,发现智能体可以帮助用户即时找到数据库中正确的数据对象。过去需要进行大量专家访谈和深入挖掘,现在几秒钟就能完成。
在大会第二天的技术演示中(顺便说,Day 2 的主题演讲全是Demo,下边我附了演示团队结束的合影),一位工程师展示了这个能力。他激活了HANA中的Triple Store功能,创建了一个关于TechEd演讲者的知识图谱,然后用自然语言提问:"哪个演示将展示应用编程模型,谁能展示它?"

大语言模型自动生成SPARQL查询,从知识图谱中检索出答案:演示标题是"SAP CAP、MCP和AI智能体"。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手写代码。
更进一步,HANA Cloud将能够自动扫描所有元数据,实时生成知识图谱,并且"随着数据模型的演进而保持同步"。Ameling强调:它还将允许通过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将数据库对象"表、视图、数据图"作为工具来使用。这使得智能体能够在端到端应用程序中无缝地与HANA的高级功能进行交互。
最后是"智能体记忆"功能。因为智能体需要记住任务、对话和决策作为上下文实现长期记忆,变得更加智能。
HANA Cloud的这些能力,解决的是飞轮的第一个问题:让数据不只是"存在",而是"可用"、"可理解"、"可记忆"。

内联外通:让语义不再丢失
不过,显然企业光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还不够。因为企业的数据可能分散在各个系统。有SAP自己的应用,有Snowflake的数据仓库,也有Databricks的数据湖等等。
所以,如何把这些数据统一起来,同时保留业务语义?
这正是Manoj所说的关键挑战。他在采访中特别强调:"企业若使用不同厂商的系统,整合数据时就会丢失业务语义,AI也无法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SAP的答案是Business Data Cloud(业务数据云,BDC)。
大会上的一个重磅消息是SAP宣布和Snowflake合作。这看起来是一个常规的生态合作,但实际上暗含了SAP战略的一个信号:不要求客户把数据都搬到SAP的平台上,而是让SAP的数据能力可以"接入"到客户已有的数据平台。
在大会Q&A环节,有人问Alam是否会继续扩大BDC的合作伙伴。他的回答也很明确:这是SAP从生态系统角度保持开放性的承诺。我们有一长串的合作伙伴都很高兴能够参与BDC的发展,无论是从数据共享的角度,还是在其基础上构建应用程序。
BDC的核心价值在于统一语义层。Ameling解释:BDC能通过协议实现零复制数据访问。这意味着数据可以留在原地,无论是在S/4HANA、Snowflake还是Databricks等。但是,所有系统都能理解这些数据的业务含义。
更重要的创新是Data Products Studio。这个新工具让开发者可以把原始数据"打包"成带有业务语义的"数据产品"。
什么是数据产品?简单说,就是把数据从"表格"变成"API"。一个数据产品不只包含数据本身,还可能包含:
业务语义:如这个字段是"客户满意度",不只是一个数字
数据血缘:这个数据来自哪里,经过了什么处理
访问权限:谁能用,怎么用
版本控制:数据定义变化时的向后兼容
在演示环节,SAP工程师在几分钟内就把来自S/4HANA的销售数据和来自Snowflake的市场数据融合成了一个"客户洞察数据产品",设置了版本和权限。这个数据产品可以被不同的应用、AI模型直接调用,不需要重复做数据准备。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数据团队不再是"服务台",被动响应各种需求,而是可以主动构建可复用的数据资产。对AI团队来说,他们不需要每次都从零开始,直接调用现成的"数据产品"就行。
Ameling总结:SAP业务数据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智能应用。这些应用具有自适应性和AI驱动能力,它们从数据中学习,在分析和协同工作中实现自动化。而在幕后,智能应用是由数据产品驱动的。

为什么表格需要自己的AI
飞轮已经有了数据层和语义层,接下来需要的是AI的分析能力。
这里有一个没有被忽视,但是一直存在的悖论。说到AI,就会说到大语言模型,它们很擅长处理文本,但企业的关键数据大多在表格里,有订单、库存、财务报表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SAP的SAP-RPT-1(读音:RapidOne)。
SAP CTO Philipp Herzig在介绍这个模型时,先问了台下一个问题:如果老板要你用机器学习解决10个业务预测任务,分别针对公司的10个不同业务实体,需要训练多少个模型?
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说答案可能是上百个,每个任务要针对每个实体单独训练。但你训练完两个之前,老板就会来问ROI了。
讲到这,台下一片笑声。
这就是传统机器学习在企业场景的困境:每个预测任务都要单独训练模型,成本高、周期长、难以扩展。
SAP-RPT-1要解决的也就是这个问题。它是一个专门为表格数据设计的关系型基础模型。它不预测"下一个词",而是预测"业务结果",包括订单会不会延迟、客户会不会流失、库存应该补多少。
Philipp在另一场采访中说,两年前SAP经内部讨论,做出了不会自建大型语言模型的决定,而是专注于SAP独有的结构化数据。
而SAP-RPT-1是一个针对表格数据的基础模型,用于预测付款延迟、供应商风险、销售机会等典型业务任务。
他说,这个模型在德国和帕洛阿尔托的研究团队开发,论文已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发表。模型采用"跨表图变换器(Cross-table Graph Transformer)"架构,能在多表关联中进行预测。
在Q&A环节,有记者追问性能。Herzig给出了更多细节:实验结果显示,它不仅优于通用大模型,也超过一般机器学习模型,在公开基准测试上的表现已经超过了一些传统方法。
不过他也很坦诚:我们也期待看到它在不同企业场景中的实际表现。这就是为什么SAP提供了免费试用环境。
这就是飞轮AI层的核心能力:除了SAP已经集成连接的LLM,还有专门为企业结构化数据设计的预测模型。
从助手到执行者
飞轮有了数据基础,有了AI的分析能力,接下来需要的是执行层——让AI的洞察真正转化为行动。SAP的Joule就是做这件事情的。它是一款嵌入 SAP 各类云产品的生成式 AI 助理,将大模型能力与企业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让用户能以自然语言完成数据分析、任务执行与决策支持。
但这里需要澄清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不应该把Joule看作"应用",而是AI的交互界面和智能体编排平台。
SAP CEO Christian Klein此前讲过:Joule是成为SAP新的前端,新的用户体验。它坐在所有应用之上,是人与AI系统交互的界面。
过去一年,SAP已经发布了多个Joule智能体,覆盖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等领域。
但对我来说,更有说服力的是SAP CTO Philipp告诉我的另一组数字。在一场QA环节中,他在回答我"SAP内部是如何使用AI的"的问题时就用Joule举了例:
"Joule在SAP内部的月活用户已超过3万","系统中存储了超过10万份多语言政策和文档。员工无论在巴西、非洲还是德国,Joule都能自动匹配适用的人事或差旅政策。"
他还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在SAP内部, Joule的"杀手级应用"第一名是采购流程,但第二名不是复杂的报表分析,而是"查午饭菜单"。SAP IT部门为此开发了一个定制技能,员工每天可以直接问Joule:今天午餐吃什么?(看来中午吃啥这件事儿,是一个世界难题啊)
不过,我想这听起来很轻松,但也体现了AI真正融入工作流的意义:当人们每天自然使用它,AI才算落地。
Philipp说,根据SAP内部统计,Joule的差评率(Thumbs Down Rate)仅为1%。这说明在真实的企业使用环境下,它已经足够可靠。
这些内部数字,自然比任何demo还有力量。
虽然SAP提供了现成智能体,但是也在推动客户自己构建智能体。SAP的Joule Studio,就是为这个目的设计的。
让飞轮转起来需要什么
但飞轮再好,如果开发者用不起来,也只是空中楼阁。SAP在柏林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是统一开发者体验。
第二天的开发者主题演讲,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VS Code里无缝开发SAP应用。
过去,开发不同类型的SAP应用要用不同的IDE:ABAP要用ABAP Development Tools,UI5要用SAP Web IDE,低代码要用SAP Build。开发者要在多个工具之间切换,学习成本高,效率也低。
现在,SAP把这些能力都整合到了VS Code里。更重要的是,通过MCP服务器,开发者可以用Cursor、Claude Code这些AI编码工具来写SAP应用——AI助手能理解SAP的开发框架、数据模型、业务逻辑。
演示中,一位工程师展示了整个流程。他打开VS Code,在终端里敲了一行命令创建了一个项目,然后用自然语言对Claude说:"我需要一个应用,当SuccessFactors里新增员工时,自动触发一个审批流程。"
Claude AI通过SAP的MCP服务器理解了需求,生成了完整的代码,包括事件订阅、工作流定义、UI界面。工程师稍微调整了一下UI的颜色,整个过程只有数分钟。
当然,这个demo经过了精心准备,实际开发肯定还需一番功夫。但它传递的信号很明确:SAP希望开发者用自己熟悉的工具、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开发,而不用锁定在SAP的工具组合中。
Manoj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也提到,有了AI的助力,开发人员的角色也更加丰富。
SAP同时支持专业代码与低代码/无代码。业务人员可以直接在UI中使用SAP Build扩展功能,比如在采购订单界面添加字段,无需复杂编程。这让业务团队能独立完成轻量开发,IT团队则聚焦核心系统。
再补充一个细节,SAP在会上展示两个看似小的功能,可能在企业内部会有大用:
Prompt Optimizer(提示优化):自动把为某个模型写的提示词转换成适配其他模型的版本。
Eval Service(评估服务):跨模型测试和比较AI用例的效果。
早期客户的测试显示,通过提示词优化,在相同成本下可以获得30%的性能提升。
这些工具的核心思路都是一样的:把AI的使用从"玩票"变成"工程实践"。有评估、有版本管理、有自动化优化,而不是凭感觉调参数。
一体化还是最佳组合?以及SAP的护城河
回到最开始我提的问题:CEO们很焦虑,技术团队很迷茫,怎么办?SAP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同样,整个产业都在重构,SAP的护城河在哪里?
我理解,SAP给出的就是一种架构级的方案:不要把AI当成一个独立的项目,而要把数据、AI、应用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HANA Cloud提供AI-native的数据基础,BDC构建开放的数据生态,RapidOne处理结构化数据的预测任务,Joule执行智能体编排,开发者工具让这一切易于使用。
这个方案是否成功,取决于一个更根本的判断:企业AI的未来,到底是"最佳工具组合"还是"一体化平台"?
如果是前者,那么企业会继续在不同场景下选择不同的最佳工具。这种情况下,集成和互操作性就是最大的挑战。
如果是后者,那么像SAP这样能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平台就有巨大优势,数据、AI、应用都在一个架构里,不需要做复杂的集成工作。
SAP的战略布局,就是押注企业会在核心业务场景里选择一体化方案。我与一位SAP同事交流时,对方给了我一个颇有说服力的比喻,"早年间,大家身上会带不同的数码设备,随身听,照相机,PDA等等,但是iPhone这样的产品一出来,大家很快选择了All In One。"
而对于现在市场上随LLM出现了很多原生企业应用的景象。Manoj在采访中谈及SAP优势时也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论证:SAP有50年的企业软件经验和庞大的客户群。AI原生公司缺乏最关键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业务数据。以Concur为例,SAP在差旅和费用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网络,能提供其他公司难以企及的洞察。
这种数据广度与业务上下文的结合,让SAP能构建出开箱即用、语义完整的AI应用。这正是SAP的护城河。
在TechEd大会上,SAP没有回避关于当前AI是否一种炒作的疑问。但Philipp讲了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就像互联网早期发展一样,人们往往高估一年内,新技术能做的事,但是低估十年内它们能改变的事。AI的确有炒作的成分,但这次基础设施成熟得多,迭代速度也更快。真正的价值不会停留在硬件层,而会体现在最终用户体验上,那些人人可用、可持续付费的服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Cloudera的“价值观”中,企业智能化的根基可以被概括为两个字:“源”与“治”——让数据有源,智能可治。
苏州大学研究团队提出"语境降噪训练"新方法,通过"综合梯度分数"识别长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在训练时强化重要内容、抑制干扰噪音。该技术让80亿参数的开源模型在长文本任务上达到GPT-4o水平,训练效率比传统方法高出40多倍。研究解决了AI处理长文档时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的核心问题,为文档分析、法律研究等应用提供重要突破。
微软正式确认配置管理器将转为年度发布模式,并将Intune作为主要创新重点。该变化将于2026年秋季生效,在此之前还有几个版本发布。微软表示此举是为了与Windows客户端安全和稳定性节奏保持一致,优先确保安全可靠的用户体验。配置管理器将专注于安全性、稳定性和长期支持,而所有新功能创新都将在云端的Intune中进行。
清华大学团队首次揭示了困扰AI训练领域超过两年的"幽灵故障"根本原因:Flash Attention在BF16精度下训练时会因数字舍入偏差与低秩矩阵结构的交互作用导致训练崩溃。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注意力权重为1时的系统性舍入误差累积,并提出了动态最大值调整的解决方案,成功稳定了训练过程。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更为分析类似数值稳定性挑战提供了重要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