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法国的汽车电子企业,因为零部件进口问题,他们的中国公司,不得不出海建厂,解决供货问题,他们的选择是去马来西亚,到东南亚硅谷之称的槟城,帮助他们完成这个工厂建设的是达智汇,在马来西亚建厂的故事,对达智汇负责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盛名来说,更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有惊无险。
为什么要去马来西亚?

图:项目现场
千流出海:像这种汽车电子行业出海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达智汇:首先,这个客户明确要求去到马来西亚,具有东南亚硅谷之称的槟城,从这点就能看出来,电子行业是对产业链有一个比较大的依赖,因为需要有很多的元器件作为原材料,需要上下游都跟自己匹配。
电子行业的加工过程很简单,就是把各种元器件贴到电路板上,这也反映出这个行业另外一个特点,对原材料的需求种类要求比较高。也就是需要在制造业的一个产地,周边能够高效地采购到所需要的这些元器件。所以汽车电子重点还是在电子行业本身,看电子行业的整体的这个产业链。
千流出海:汽车电子也还是电子,只不过就是场景变了。这个电子它算是离散制造还是算是流程制造?
达智汇:其实这个过程会分两段,它的前段制成我们一般是叫做SMT,所谓的 SMT 就是说在一片什么都没有的 PCB 板上,就是我们所谓的一个基板上,那这个时候要把所有的基板上需要的一些零部件,包括各种的IC、电阻、电容,或者是一些元器件要用贴片的方式,相当于给它打到所谓的这个 PCB 板上面,那这个它就是流程型的,就是从最开始的,比如说有 POI 的检测到中间的各种贴片机,把这个元器件贴上去。
再到后面会有一些回焊炉,就相当于把锡膏和把锡膏融化掉,然后让那个元器件焊在那个电路板上,再到后面还有一些炉后的 AOI 的检测,这一串它是流程型的,就是一条产线,所有的设备就是集成化的,从头流到尾的这样一种方式啊。
它后段可能会有一些组装类的,比如说他会再把这些原器那个已经打了元器件的这个 PCB 板,这会有一些其他的一些大的组件再做一些组装,或者是有一些特定的一些测试项去做测试。那后端的这些可能就是一个工位的,比如说我这个工位做完之后,再流到下一个工位,那这种的话就有点是偏离散型。
千流出海:客户选择去马来西亚的决定,还要考虑哪些条件?
达智汇:其实这个客户之所以去马来建厂,是关税的一些影响。包括很多人选择去越南、柬埔寨都是同样的原因。这个客户去槟城,其实槟城的人均的工资和苏州的人均工资是差不多的,所以不会有一个成本优势。
这个客户是一家法国企业,本来在苏州有工厂,但有一个很关键的零部件被制裁,现在国内就进不来,所以才被迫去国外建厂,这是主要动机。
项目启动的挑战
千流出海:这个项目启动之初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是什么样?
达智汇:我们已经服务了很多客户的建厂业务,但就这个项目来说,挑战就是相对在国内做的项目,进展没有那么顺利,虽然是要去马来建厂,但其实一些关键的设备还是要从中国采购。
这会涉及到设备能不能按进度到场,会有一些出关、报关的问题。此外,还有新买的设备,需要现场调试,调试中发现有问题,但又是流程型制造,可能某一台相对关键的设备无法使用,就会导致整条线都没法生产。
但这样的情况恰恰发生了,当时有一个零部件发生了故障,没这个零部件,设备无法运行。这个零部件,马来西亚本地没有解决方案,必须由国内派工程师带着相关的组件飞到马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在国内处理这种问题,今天联系好工程师,明天这个问题就能处理。但在马来,因为距离以及相关人员和设备的出国出境报备措施都比较严格,没办法按照国内的效率来预期。
千流出海:您在项目之初,特意提到了稽核,稽核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
达智汇:稽核是指,新建的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在销售之前需要有资质,也就是说要有质量体系认证,工厂的资质是要国家认可的,否则这个工厂生产的产品就不会被采购,这个过程就是稽核。从原材料生产过程以及质量管控、设备管控各个方面都要经过认真考核。这个考核对于提供建厂服务的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有惊无险的“过山车”
千流出海:马来西亚现场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哪些具体的事情上?
达智汇:三件事最明显——不加班、斋月、语言。
第一件事,不加班。马来员工大多是穆斯林,信仰决定了“够用就好”。他们上午、下午各祷告半小时,下班就是下班,两倍三倍工资也请不动。真要赶工,只能华人先顶上,再不行就“打感情牌”。可以讲个具体的小故事。工厂第一条产线导入,客户在农历年后就要进厂稽核,设备以及工艺调试时间紧张,某天临近下班时间,产线设备调试后可以试生产,原材料锡膏已经提前拿出来回温了,但是下班时间所有本地工人都不愿加班。不得已,只能协调所有中方员工都下车间,赶在晚上调试完成。
第二件事,斋月。每年伊斯兰历新年前的整整一个月,日出到日落不能进食,马来西亚有斋月的传统,下午三四点,员工明显“电量不足”处在饥饿状态,操作容易出错,出现品质异常的概率也会升高。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只能把巡检频次从两小时一次改成一小时一次,现场再安排轮岗,熬到日落就好。
第三件事,语言。马来一线员工讲马来语,英文勉强四级水平;好在本地华人人均“五语通”——闽南语、华语、英语、马来语再加粤语。培训时一句里能蹦出三种语言,“next”后面接“按这个”,再补一句“明白吗”,现场翻译全靠华人主管来沟通。
千流出海:那有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种族多,会产生哪些直接问题?
达智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假期的复杂。马来西亚的假期多到数不清,一年有五个“新年”——马来新年、印度新年、华人新年、西方圣诞节,再加各州自己的“州假”。我们一开始没把假期地图画细,结果10月5号的节点被马来新年撞个正着,整体计划顺延一周。后来学乖:先把全年假期表钉在墙上,再按族群比例排班,华人多的组中秋也放假,马来人多的组斋月酌情减产能,项目计划同步做“假期缓冲”。
教训总结
千流出海:当地员工的学习能力怎么样?
达智汇:这要看不同的情况,对于华人来说,教三遍就能上手;马来员工,需要讲五遍,他依旧笑一笑“不好意思又错了”,下次继续错。不是态度差,而是教育体系和进取心差异——大学里七八成是华人。华人的接受程度还是会好一些。
千流出海:中国员工外派马来西亚,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达智汇:四个字——“家、孤、慢、闲”来形容。去一趟,不能经常回国,家人长期分居两地。下班后,街上没人说中文,想融入只能靠当地华人偶尔带路,会觉得很孤独。工作中,有设备坏了,国内可以一天搞定,马来报关一周起跳,忍受着“慢”。相比国内,马来不卷,六点准时关灯,国内十点还在写PPT,反差太大。
千流出海:总结来看,出海的马来西亚可以吸取哪些经验?
达智汇:出海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先期尽调需涵盖“隐性时间成本”——假期、宗教、报关、签证不可按国内节奏线性外推; 其次是数字化系统必须“前置合规”,质量追溯、工厂文档应与产线建设同步完成,而非事后补录; 另外,在文化管理上要做足功课,既要尊重当地信仰,也要建立华人骨干与本地员工的混合梯队,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营。
总结来看,海外建厂不是简单的产能平移,而是一次对供应链、合规、人文的系统再造。唯有摒弃“人定胜天”的惯性,才能在当地法律、信仰与商业生态中找到最优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香港大学联合多家顶尖机构开发出推测性雅可比降噪解码技术,巧妙融合扩散模型降噪与自回归并行处理,将AI图像生成速度提升2-5倍。该方法通过训练模型处理噪声输入并预测干净标记,实现多位置同时生成,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缩短等待时间,为AI创作应用带来革命性改善。
谷歌推出类似苹果私有云计算的新平台,让用户在享受先进AI功能的同时保护数据隐私。该平台将复杂AI请求转移到云端处理,确保敏感数据仅用户可见,连谷歌也无法访问。随着AI工具需要更强计算能力,这一方案平衡了隐私保护与性能需求。Pixel 10手机将获得更智能的Magic Cue建议和更多语言的录音转录功能。
韩国大学等机构研究团队提出TAG方法,解决AI绘画中的"幻觉"问题。该方法通过放大扩散过程中的切线分量来引导AI生成更真实图像,无需重训练模型且计算成本极低。实验显示TAG能显著改善图像质量,减少不合理细节如多指手等,同时可与现有引导技术结合使用,为AI绘画领域提供了简单有效的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