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IBM公司的Watson将以一颗重量为11磅的人工智能笑脸球为载体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在那里展开自己的太空之旅。
这颗球体名为CIMON,将于今年6月由德国宇航员兼科学家Alexander Gerst带入国际空间站。其将作为一套实验辅助系统,用以支持宇航员们的日常工作。
作为一颗拥有“极富表达能力的面孔”的球体,CIMON将首先协助Gerst进行一系列测试,包括晶体实验、根据视频解开魔方并执行复杂的医学实验。
IBM公司在本周一发布的博文中指出,“CIMON的数字化面孔、语音与人工智能应用将使其成为宇航员们的‘同事’。这种‘合作关系’将有利于宇航员们顺利按照指定的实验清单逐步完成工作,并与这一交互式助手进行真正的对话。”
利用Watson作为其人工智能基础,CIMON正在接受训练以识别所处环境及人类交互伙伴,同时获得文本、语音与图像处理能力以及检索特定信息及发现的能力。
在另一份声明当中,负责CIMON硬件设计的空中客车公司微重力负载负责人Manfred Jaumann解释称,“CIMON将成为首套基于人工智能的任务与飞行辅助系统”,其属于一种“自由飞行器兼飞行大脑”,将与宇航员们进行互动、援助与学习。
CIMON研究项目的核心在于研究宇航员群体在执行长期太空任务时所发生的群体性心理效应。考虑到未来可能尝试将人类送往火星,心理因素对于此类太空探索而言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考量因素。IBM公司指出,“我们预计这种援助系统在地球上也将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包括服务于医院或者支持日常护理工作。”
按照计划,CIMON将于今年6月6日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随ISS Expedition 56/57机组人员一同进入太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改变网络安全防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这种实时学习演进的虚拟副本让安全团队能够在威胁发生前预见攻击。组织可以在数字孪生环境中预演明日的攻击,将防御从事后反应转变为事前排演。通过动态更新的IT生态系统副本,团队可在真实条件下压力测试防御体系,模拟零日漏洞攻击并制定应对策略,从根本上重塑网络安全实践方式。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上海AI实验室推出Dispider系统,首次实现AI视频"边看边聊"能力。通过创新的三分式架构设计,将感知、决策、反应功能独立分离,让AI能像人类一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实时交流,在StreamingBench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系统,为教育、娱乐、医疗、安防等领域的视频AI应用开启新可能。
Linux内核开发面临动荡时期,Rust语言引入引发摩擦,多名核心开发者相继离职。文章介绍了三个有趣的替代方案:Managarm是基于微内核的操作系统,支持运行Linux软件;Asterinas采用Rust语言开发,使用新型framekernel架构实现内核隔离;Xous同样基于Rust和微内核设计,已有实际硬件产品Precursor发布。这些项目证明了除Linux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操作系统研发工作正在进行。
Atla公司发布Selene Mini,这是一个仅有80亿参数的AI评估模型,却在11个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GPT-4o-mini。通过精心的数据筛选和创新训练策略,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评判文本质量,还能在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研究团队将模型完全开源,为AI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