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龟甲兽骨、竹木简,到丝绸、编织物,再到纸张、计算机,人类文明随着文字承载体的演变升级得以保存、传承,也得以追溯、考究。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世界上演化出了数千种语言,而存在于计算机世界的代码语言也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这门“语言”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和技术进步而消失,人们选择了一种比较“原始”的方式来保存它——去年7月,GitHub把所有代码全部写入一种特殊材料的胶片上,然后封存于北极地底保存。这些代码,来自于全球超过九百万开发者的贡献,代表着当下最前沿的科技发展。在开源发展史上,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此之外,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开源圈子还有很多值得被记录的事件:比如,这是Java成立的第25周年,众多与COVID-19相关的工具、数据集和研究成果被共享到GitHub上,而华为也正式开源了鸿蒙OS代码。
可见,开源已经成为眼下非常时兴的潮流。横向看,它正在继续推动着科技的不断向前;纵向看,它正在从社区大步走向商业,开始与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因为,如今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所需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开源技术、开源文化、开源生态的支持。
举例来说,包括Hadoop、HPCC、MongoDB等在内的开源大数据工具已经成为企业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主流工具,Caffe、CNTK、Mahout等也是非常顶级的开源人工智能项目;此外,百度PaddlePaddle提供的一直就是开源的深度学习平台,而旷视的深度学习框架Brain++也在去年宣布正式开源;在基础架构层面,开源还是云计算非常关键的技术,目前市场上的许多主流公有云和很多企业使用的私有云基于的都是开源技术。
这意味着,在数字化转型被提速的2021年,开源这把“火”注定也将“愈烧愈烈”。那么,企业如何跟上这波趋势不被“out”?可以在哪些数字化转型场景用好开源?又如何在使用开源的过程中更好“避坑”?
1月28日 14:00-15:30,在线参与“企业开源实践联盟城市高管在线圆桌会.南京站”,与开源实践先行者以及红帽技术专家共同探讨企业的“数智化”转型路径,以及混合云平台构建过程中的开源价值。
活动亮点
扫描图片上方二维码,立即报名
席位有限,先到先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当前软件工程团队正在试验基于AI代理的编码工具和大语言模型,以提高开发速度和质量。然而,AI编码工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方式。开发者需要提供结构化的问题描述、明确的执行要求和相关上下文,同时建立适当的防护机制。AI不仅能处理重复性任务,还能识别和评估替代方案,从被动助手演进为工作流程推进器。成功的关键在于将AI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快捷工具,并将其整合到软件交付的全生命周期中。
NVIDIA研究团队开发出名为Lyra的AI系统,能够仅凭单张照片生成完整3D场景,用户可自由切换观察角度。该技术采用创新的"自蒸馏"学习方法,让视频生成模型指导3D重建模块工作。系统还支持动态4D场景生成,在多项测试中表现优异。这项技术将大大降低3D内容创作门槛,为游戏开发、电影制作、VR/AR应用等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Salesforce发布企业级AI智能体平台Agentforce 360,将AI智能体融入几乎所有应用中。该平台采用混合推理引擎Atlas,结合大语言模型的概率思维和业务规则的精确性,支持语音交互和深度集成。以Slack为主要界面,提供Agentforce Builder开发环境,能将非结构化文档转换为可查询记录。Salesforce内部已部署该系统,每周处理180万次对话,主动服务活动增长40%。
谷歌DeepMind团队创新性地让Gemini 2.5模型在无需训练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卫星多光谱图像。他们将复杂的12波段卫星数据转换为6张可理解的伪彩色图像,配以详细文字说明,使通用AI模型能够准确分析遥感数据。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超越现有模型,为遥感领域AI应用开辟了全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