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量子比特的物理学基本原理不谈,云巨头倒是对未来充满信心。
量子硬件显然还未发展成熟,但量子计算的发展步伐要比量子网络略快些许。事实上,对于超安全交易而言,量子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深奥、但却极具深远意义的技术领域。而亚马逊云科技(AWS)正致力于将量子连接从实验室环境带入现实世界。
AWS一直没有推动自研量子处理器,而是通过Braket服务围绕现有量子设备和工具建立了生态系统。但之前的努力基本都针对量子计算展开,如今这家科技巨头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量子网络。
除了2021年底建立的量子计算中心之外,AWS还宣布将建设量子网络中心。该公司宣称,量子网络中心的建设目的在于“解决基础性科学与工程挑战,并为量子网络开发新的硬件、软件与应用程序。”
与量子计算机一样,这些网络同样利用粒子物理学原理,特别是借由光子实现信息传输。AWS描述了早期潜在应用场景,包括对各独立量子系统进行集群化,由此实现超越传统加密的量子密钥分发——这也是美国政府目前密切关注的研究课题。
2020年,美国能源部建立起量子互联网蓝图,其中包含四大量子网络优先研究方向,用以明确当前最重要的攻坚概念:
尽管仍有未解的难题,但美国能源部表示,他们“已经获得一定进展,可以考虑从小规模实验转向建立首个全国性量子互联网设施。”
美国能源部的第三项研究领域,针对的就是功能性量子互联网的主要实现障碍之一。从本质上讲,这里指向的是量子物理学层面的一个基本问题:光子无法被放大,因此传输范围是有限的。AWS解释称,“这就意味着必须开发出特殊新技术,例如量子中继器及传感器,才能建立起全球量子网络。”
这类网络必须依赖于量子纠缠效应,但即便如此,传输范围仍无法令人满意。美国能源部在其蓝图中表示,纠缠实验的距离虽然可延伸至令人印象深刻的1200公里,但还是不足以支撑起全球互联网体系。
荷兰研究人员最近解决了量子网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中间节点实现数据传输。但论文并未提及此项实验能够实现多大的传输范围。
面对一系列工程与科学挑战,AWS的量子网络中心当然得挑选出合适的切入课题,但中心建立公告中并未具体说明。亚马逊方面也未披露关于量子网络中心的未来发展计划。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