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AI掀起“中国OpenAI”逐鹿之战

这家被誉为“中国OpenAI”的有力竞争者,不仅发布了性能大幅提升的第四代GLM系列开源模型,更是在大模型API价格战中主动出击,试图以更亲民的价格撬动更广阔的市场。这一系列举动背后,是智谱AI对大模型技术发展和商业化路径的独特思考,也是中国AI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寻求突围的决心体现。

“大模型技术的创新依旧是突飞猛进的进行时,甚至还有速度越来越快的迹象。” 智谱AI CEO张鹏的这句话,无疑为当下火热的大模型赛道再添了一把火。然而,这条技术曲线的陡峭程度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AI“有用”的时代究竟还有多远?未来的想象力如何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近期,智谱AI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正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这家被誉为“中国OpenAI”的有力竞争者,不仅发布了性能大幅提升的第四代GLM系列开源模型,更是在大模型API价格战中主动出击,在企业权益相关的服务体系中将某些模型价格降至普通权益的60%,试图以更亲民的价格撬动更广阔的市场。

这一系列举动背后,是智谱AI对大模型技术发展和商业化路径的独特思考,也是中国AI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寻求突围的决心体现。

智谱AI掀起“中国OpenAI”逐鹿之战
 
技术突围:从追赶到超越,构建国产大模型核心竞争力

在The Information评选的“中国OpenAI”5强名单中,智谱AI赫然在列。这家脱胎于清华KEG实验室的AI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研发,致力于打造国产化的大模型技术体系。然而,面对OpenAI、Google DeepMind等国际巨头的领先优势,中国大模型企业如何才能实现从追赶到超越? 

智谱AI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原始创新,构建全链路技术护城河。从底层算法到预训练框架,从团队搭建到国产化硬件适配,智谱AI的全链路技术都由自身团队自主研发,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

刚刚发布的GLM-4-9B系列模型正是其技术实力的最新体现。这款模型预训练数据量高达10T,是ChatGLM3-6B模型的3倍以上,中英文综合性能提升了40%,上下文长度更是扩展到了1M tokens,约为200万字。

“我国要建立起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自研的国产大模型。”  智谱AI总裁王绍兰曾再一次公开演讲上如是说。在他看来,大模型是AI技术设施的关键底座,中国一定要有自主创新的大模型产品。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智谱AI也积极拥抱开源生态,发布了多款开源模型,并通过MaaS开放平台为开发者提供AI工具,希望以开放合作的方式,共同推动中国大模型生态的繁荣发展。

商业化破局:聚焦企业端,以场景落地撬动市场

与众多将目光瞄准用户端超级应用的独角兽不同,智谱AI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深耕企业端市场。

“大模型商业化之路方兴未艾。2024年将是AGI元年,人工智能的革命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不仅体现在技术领域,也将给商业世界带来颠覆性影响。” 王绍兰对大模型的商业化前景充满信心。

智谱AI将目标锁定在制造、大消费、汽车等领域,并针对企业客户的需求,推出了API、云端私有化、本地私有化三种商业模式。

“我们总结出了三种主要商业模式:API、云端私有化、本地私有化。从生产、营销、综合投放、销售,到转化、服务、用户体验、售后等,每个环节我们都已经积累了许多落地案例。” 王绍兰介绍道。

此次大幅降价正是智谱AI加速企业端市场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降低企业使用大模型的门槛,智谱AI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客户,共同探索大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落地。

“坚持技术和商业化两条路线,共同的方向就是推动中国大模型产业的全面发展。” 王绍兰强调。

安全护航:直面挑战,探索AI治理的“中国方案”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如何确保AI安全可控,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5月22日OpenAI、谷歌、微软、智谱AI等全球16家公司共同签署了《前沿人工智能安全承诺》,标志着AI安全治理迈出了重要一步。

智谱AI CEO张鹏表示:“伴随着先进技术而来的是确保AI安全的重要责任。”智谱AI在AI安全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GLM-4V模型内置了安全措施,以防止产生有害或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此外,智谱AI还启动了类似OpenAI的Superalignment计划,希望通过超级对齐技术,让机器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判断,从而实现学习安全的内容。

“在上一次人工智能峰会上,全世界一致认为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但现在是时候从模糊的建议转变为具体的承诺了。”  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教授Philip Torr的话语掷地有声。

面对AI安全治理的挑战,我国企业正在积极行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AI治理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AGI我国AI的机遇与挑战

“大模型技术进步的陡峭曲线还没有放缓的迹象。” 王绍兰的判断代表了我国AI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随着AGI时代的到来,大模型将成为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赛道。我国AI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国AI企业仍面临着算力瓶颈、人才短缺、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此外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政策的支持,为AI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们与世界顶级水平之间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仍然存在,对此团队还是有压力的,但同时也非常有动力。我们希望认清这个差距,并且靠自身努力追上差距。” 王绍兰坦言。

在AGI的星辰大海中,我国AI企业正扬帆起航,以技术创新为桨,以商业化落地为帆,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来源:至顶网软件与服务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4

06/28

10:29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