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所以会存在,就是为了要向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 彼得·德鲁克的这句话在当今全球经济波动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对管理者的初心和战略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老牌通信软件服务商,亚信科技正身处这场考验之中。
2024年8月14日,亚信科技发布中期业绩公告,交出了一份略显苦涩的成绩单。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94亿元,同比下降8.8%;净亏损7000万元,而去年同期则盈利2.28亿元。
究其原因,“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业务BSS(业务支撑系统)收入的大幅下滑。 受通信行业增长放缓、运营商成本压降等因素影响,运营商对订单价格压降力度加大,商务谈判周期拉长,亚信科技BSS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7%,至17.47亿元。 ”亚信科技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高念书这样解释道。
亚信科技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高念书
然而令士气鼓舞的是“三新” 业务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高念书对下半年的业绩反弹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他表示:“亚信科技坚持‘四个转变’发展战略,‘三新’业务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收入达人民币12.00亿元,同比上升10.0%。其中垂直行业数字化业务收入同比升34.6%,达人民币4.73亿元。预计下半年将实现业绩反弹回升,努力实现全年利润优于上年。”
突围与希望: “三新”业务逆势增长,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
亚信科技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高念书坦言:“传统业务下降是在我们预期内,我们2024年也指引了BSS业务会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这么大有点超出预期。”他同时指出,“下半年会进一步加强与运营商的沟通,把上半年递延的订单补回来,同时为运营商升级大模型等新技术为用户提供超值体验。”
然而在传统业务承压的同时,亚信科技积极布局的“三新”业务(垂直行业数字化业务、数智运营业务、OSS业务)则展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潜力。
垂直行业数字化业务达到了同比34.6%的高增长,营收实现4.73亿元。高念书表示:“这主要获益于按照标准产品+解决方案这个模式推动标准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能源、交通、政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云网产品(5G专网、网络智能化,网络云管理等)、数据产品(数据中台及MPC、边缘智能、xGPT相关的产品等),以及传统IT产品(数据库、数据孪生、GIS等),再加上标杆案例和解决方案在核电、风电、光伏、矿山、大智慧枢纽、智慧高速、数智物流等场景下的广泛应用,下半年依然会保持垂直行业比较快的增长势态。”
“其中5G专网在能源行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亚信科技已覆盖了全国82个核电机组的三分之一;在光伏市场有600家实现了数据接入,报告期内增长了近200家;风电专网覆盖了200家风场,增长了近100家;赢得中煤科工集团某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某焦化公司的智能化建设规划设计等多个项目,凸显了公司5G专网、边缘智能、大数据等标准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技术优势。”
在交通领域,打造了大模型应用的标杆案例。如成功将大模型技术融入某省高速客户的联网收费系统中,树立了“大模型+智能客服”的标杆应用。智慧枢纽、轨道交通等大型工程在有序推进,并沉淀了完善的智慧枢纽解决方案。物流数据源进一步完善,完成铁路、水运、公路、航运四大数据源的接入已成功签约港口和钢铁等行业的头部客户。
在数智运营业务方面,高念书介绍:“我们主要专注于通信、非通信两个领域,尤其在非通信的消费、金融、汽车都有较好的增长,积累了非常多的案例。通过精准投放帮助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销售的线索,充分与数据源企业如火山引擎、阿里等合作伙伴通过数据融合为汽车行业提供服务,并打开了新的增长。今年上半年,艾瑞数智完成了组织架构重组,走出了阵痛期,业务逐步恢复,收入趋势有所改善。按结果及分成付费模式收入占数智运营业务收入26.7%,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
加速AI赋能,深耕数据运营
亚信科技已经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高念书表示,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业绩的企稳回升:
加速AI赋能传统业务。 亚信科技将加大AI技术在BSS、OSS等传统业务领域的应用,利用AI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目前,公司已在大模型领域取得初步进展,推出了面向BSS和OSS领域的大模型产品体系,并在产品线中拥有66个与大模型相关的商用案例。高念书强调:“亚信AI 大模型产品成功入选Gartner通信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导者’象限,并在全部细分场景中均排名榜首。”
深耕数据运营,拓展非通信领域市场。亚信科技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数据理解和应用方面的优势,深耕数据运营业务,积极拓展金融、消费、汽车等非通信领域市场。公司将加强与互联网巨头的数据合作,整合多方数据资源,为客户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数据服务。
加强精细化运营,提升利润率。亚信科技将加强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亚信科技已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将经营指标与每个经营单元挂钩,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套精细化管理体系让高念书引以为豪:“公司12000多人,每一个经营动作都将与产出挂钩,如差旅费用、用餐费用、用工成本,都与产出的经营指标动态挂钩。让公司所有的资源用在可控、合理的范围内,不是不投入而是杜绝乱投入,这样利润率让就能有效保障。”
放眼全球,借船出海。2024年是亚信国际业务的开局之年,正以边缘智能、5G专网等软硬一体化产品为主,采取直拓以及与大型央国企联拓的方式,推进国际业务。高念书指出:“中东及亚太市场是主要目标市场,今年6月亚信科技迪拜公司正式成立,未来海外DICT市场规模将达到几千亿。国际版产品采用开放架构,可兼容国外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主打一个灵活。”
亚信科技向“三新”业务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通信软件服务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传统业务增长放缓,新兴业务快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亚信科技而言,其在通信行业深耕多年的经验和积累,以及在AI、大模型等新技术领域的布局,为其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的成功,20%在战略,80%在执行。” 亚信科技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但只要坚定信心,持续投入,加强执行,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携手戴尔以及零克云,通过打造“工作站-AI PC-云端”的协同生态,大幅缩短AI部署流程,助力企业快速实现从想法验证到规模化落地。
意大利ISTI研究院推出Patch-ioner零样本图像描述框架,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任意区域精确描述。系统将图像拆分为小块,通过智能组合生成从单块到整图的统一描述,无需区域标注数据。创新引入轨迹描述任务,用户可用鼠标画线获得对应区域描述。在四大评测任务中全面超越现有方法,为人机交互开辟新模式。
阿联酋阿布扎比人工智能大学发布全新PAN世界模型,超越传统大语言模型局限。该模型具备通用性、交互性和长期一致性,能深度理解几何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推理"学习真实世界材料行为。PAN采用生成潜在预测架构,可模拟数千个因果一致步骤,支持分支操作模拟多种可能未来。预计12月初公开发布,有望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低成本合成数据生成。
MIT研究团队发现,AI系统无需严格配对的多模态数据也能显著提升性能。他们开发的UML框架通过参数共享让AI从图像、文本、音频等不同类型数据中学习,即使这些数据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这种方法在图像分类、音频识别等任务上都超越了单模态系统,并能自发发展出跨模态理解能力,为未来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