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业务场景中应用大模型时,模型微调是关键步骤。然而,传统微调方法面临两难:将数据上传给模型方,可能会引发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而将完整模型交给数据方则可能会导致模型知识产权泄漏,并增加微调模型遭受攻击的风险。
近日,在全球人工智能顶级学术会议AAAI 2025期间,由蚂蚁数科、浙江大学、利物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跨域微调(offsite-tuning)框架——ScaleOT,该框架可实现在模型性能无损的前提下,将隐私保护效果提升50%。与知识蒸馏技术相比,Scale OT显著降低了90%的算力消耗,为百亿级参数模型的跨域微调提供了一种高效、轻量化的解决方案。这篇论文以其创新性入选了全球AI顶会AAAI的oral论文。据了解,本届AAAI大会共收到近13000篇论文,被选中做口头报告的论文比例仅4.6%。
为同时保护模型产权与数据隐私,目前业内采用的主流方案是"跨域微调"。跨域微调是一种大模型隐私保护训练方法,它通过有损压缩技术将大模型转换为仿真器(Emulator),数据持有方基于仿真器训练适配器(Adapter)并返回给大模型,从而完成调优。在此过程中,由于数据和模型均未出域,该方法同时保护了模型方与数据方的隐私。然而跨域微调往往需要牺牲模型的性能或者付出高昂算力成本。
当前主流的跨域微调方法存在显著局限性:其一,其“均匀抽积木”式的处理方式容易造成模型关键层的缺失,从而导致模型性能显著下降;其二,若采用蒸馏技术来弥补性能损失,计算成本几乎与重新训练一个中型模型相当。此外,现有方法在隐私保护方面缺乏灵活性,难以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动态调整隐私保护强度。
据蚂蚁数科技术团队介绍,ScaleOT提出了三大创新思路,有效地实现了在模型性能与隐私安全之间的平衡。首先是对大模型智能层的重要性进行评估,用强化学习给大模型做扫描,自动识别哪些层对当前任务最关键,动态保留模型“核心层”,有效降低模型性能损耗。其次,对保留的模型原始层做“打码”,让攻击者无法通过中间层复原原始模型,可以在性能几乎无损的情况下,显著提升隐私保护强度。最后,该框架还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进行灵活组装,实现隐私强度可调节。
解决数据和模型的隐私安全问题,是大模型在产业界尤其是金融行业落地的重要课题。蚂蚁数科技术团队这一创新的大模型隐私微调算法,为大模型隐私保护提供了新颖的思路与解决方案。目前,该算法已经融入蚂蚁数科旗下的摩斯大模型隐私保护产品中,并已成为国内首批通过信通院大模型可信执行环境产品专项测试的产品之一。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国生数科技旗下AI产品Vidu发布新版本更新,推出"参考图像生成"功能,用户可上传最多7张参考图片,通过AI模型的语义理解技术将多张图像合成为高度一致的新图像。该功能支持快速编辑照片、替换物体、调整光照等操作,为摄影师、营销人员提供便捷的AI图像编辑工具,在保持视觉一致性方面与谷歌等竞品形成竞争。
CORA是微软研究院与谷歌研究团队联合开发的突破性AI视觉模型,发表于2023年CVPR会议。它通过创新的"区域提示"和"锚点预匹配"技术,成功解决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大挑战——开放词汇目标检测。CORA能够识别训练数据中从未出现过的物体类别,就像人类能够举一反三一样。在LVIS数据集测试中,CORA的性能比现有最佳方法提高了4.6个百分点,尤其在稀有类别识别上表现突出。这一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零售、安防和辅助技术等多个领域。
芯片初创公司SiFive推出四款专为运行人工智能模型优化的CPU核心。这些基于开源RISC-V架构的新核心增加了矢量扩展功能,能够更高效地并行处理多个数据点,显著加速AI模型运算。其中X160和X180是主打产品,具备加速卷积运算的矢量处理功能,可用于工业设备、消费电子和数据中心。公司预计客户将于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基于新核心设计生产芯片。
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重庆大学、北航发布T2R-bench基准,首次系统评估AI从工业表格生成专业报告的能力。研究涵盖457个真实工业表格,测试25个主流AI模型,发现最强模型得分仅62.71%,远低于人类专家96.52%。揭示AI在处理复杂结构表格、超大规模数据时存在数字计算错误、信息遗漏等关键缺陷,为AI数据分析技术改进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