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2013年以来,以余额宝掀起的互联网金融为标志,全行业互联网化的时代最终到来,所有的企业又重新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发令枪已响,但运动员的状态却七七八八,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谈何容易?不过,在这场互联网运动中,亦不乏受益者。协同OA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甲方市场对协同OA移动互联化需求迸发,OA厂商亦开足马力布局移动互联,双方的积极态度催热协同OA市场再次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甲方态度:盼以OA为移动办公入口
一直以来,与财务软件、ERP系统、进销存等业务系统相比,企业对协同OA系统的感觉始终不到特别迫切的程度,热情有余激情不够,不少项目都处于“谈情可以,结婚再看”的尴尬境地。不过,移动互联网这一把火让OA变得炙手可热。一份来自计世资讯网的研究数据显示,90%的企业愿意选择移动OA作为移动信息化的突破口,远远高于CRM、ERM、财务以及其他的业务系统(见下图)。这意味着,在企业的移动信息战略部署中,OA系统将成为必需品。
乙方态度:开足马力布局移动互联
针对甲方市场表现出来的热切,乙方的在移动互联方面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以高端OA品牌泛微在2014年度上半年的表现来看,传统OA厂商的互联网化过渡已成趋势。2014年,泛微e-mobile平台的更新,以及云办公平台eteams的推出,都体现了泛微在产品层面向移动互联靠拢的态度。泛微将e-mobile定位为“企业统一移动平台”,实现了大OA与移动互联技术的完美嫁接与融合。新一代e-mobile延续了大OA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即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从PC端到移动互联终端的一体化办公体验,帮助企业构建移动化、社交化的时时企业。与此同时,2014年上半年,泛微基于saas的云办公平台eteams也重装上阵,与金蝶云之家、明道、纷享、今目标等互联网产品一较高下。
当然,与泛微专注于产品更新不同,蓝凌、致远也纷纷在市场层面开始推广移动互联产品和方案,金和更是另辟蹊径玩起了APP。不论厂商在移动互联时代采取怎样的切入策略,充分说明了相应甲方移动办公需求,已经成为2014年协同OA厂商的关键课题。
第三方态度:插手没商量
2014年,协同OA市场还迎来了一批新的“入侵者”,腾讯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手里攥着微信这张移动互联网第一入口的王牌,放过移动办公这个大蛋糕显然不是腾讯的作风。从2013年开始,就频频传出腾讯约见纷享销售、Xtools、八百客、今目标、明道、金蝶云之家等业内厂商的消息,在2014年更是传出企业微信号内测的消息,而现在看来,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风雨欲来的前兆。不过,业内推测,腾讯极有可能通过微信入口整合管理软件市场现成的企业级应用给企业使用,或者推出自主研发的saas的互联网云办公平台,传统的协同运营管理平台型产品一时很难受到撼动。
市场走向: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在甲方、乙方和第三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2014年下半年的协同OA市场就如同盛夏的天气一般,没有最热、只有更热。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协同OA软件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了17.08%,达到36.52亿元;而IDC在最新发布的《2013企业业务移动化整合管理白皮书》中亦指出,移动应用已经开始深入到企业业务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经营、内部控制还是战略决策,都在释放移动应用需求。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规模未来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65.4%,预计2016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666.3亿元。这意味着,未来的2-3年,协同OA市场可能出现高于以往任何时候的几何式增长态势。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发布了音视频生成模型Sora 2,同时推出配套社交应用Sora,用户可生成包含自己的视频并在类似TikTok的信息流中分享。Sora 2在物理定律遵循方面有显著改进,视频更加真实。应用提供"客串"功能,允许用户将自己植入生成场景中,并可与朋友分享形象使用权限。该iOS应用目前在美加地区采用邀请制,ChatGPT Pro用户可直接体验。
Scale AI团队推出SWE-Bench Pro测试平台,专门评估AI编程助手在真实企业级软件开发中的表现。研究发现,即使是最先进的GPT-5和Claude模型,成功率也仅有23%左右,远低于在传统测试中70%的表现。该测试平台包含1865个来自真实企业的复杂编程任务,要求修改多个文件和大量代码,为AI编程能力提供了更严格的现实检验。
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自诞生以来问题频发,从推理模型表现不佳到AI幻觉现象,再到版权诉讼,这些都表明当前技术路径可能并非通往真正智能的正确道路。专家认为,仅靠增加数据和算力的扩展模式已显现边际效应递减,无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研究者提出智能应包含统计、结构、推理和目标四个层次的协调,并强调时间因果性的重要性。面对LLM技术局限,业界开始探索神经符号AI等替代方案。
微软团队开发的EdiVal-Agent是首个针对AI图像编辑的自动化评估系统,能像专业评委一样从指令遵循、内容一致性和视觉质量三维度评分。该系统与人类评审一致性达81.3%,测试发现Nano Banana表现最均衡,GPT-Image-1指令遵循最佳但一致性不足,大多数模型在数量变化任务中成功率低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