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目标创始人文荣:互联网工作平台恰少年

经常有朋友问,今目标是做什么的。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却经常让我们犯难。是啊,十一年了,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今目标,企业互联网时代的工作平台。

ZD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经常有朋友问,今目标是做什么的。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却经常让我们犯难。是啊,十一年了,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今目标,企业互联网时代的工作平台。

这个回答,让行业内和行业外的众多专家很不屑。

有善意的提醒。不懂营销吧,没读过《定位》吧。知道你的用户在哪里吗,你的用户听得懂这个词吗。要聚焦,要与众不同,要占领用户的心智,才能打赢营销战争。

当然,也有犀利的嘲讽。工作平台,这是啥品类,自己杜撰的吧,以为自己是BAT啊,以为自己是乔布斯、贝佐斯啊。 

十年来我们不停地问自己:今目标是谁,今目标从哪里来,今目标要到哪里去。有一些朋友觉得我们像保安,而我们更愿意往哲学家那边靠。

最终我们还是选择“工作平台”,对,就是工作平台。

工作平台是做什么的

那么,工作平台是做什么的呢。你的感觉没错,问题已经回到了原点:从今目标是做什么的,变成了工作平台是做什么的。是什么的问题,总是很哲学、很纠结、很困惑。

我们确确实实困惑了很多年,困惑多年之后,突然变得轻松,内心(无耻地)升起了自豪感:这其实是所有创新者,都必然要面对的窘境啊。

一群人天天啃面包,未必说得出面包是什么,但无需解释也明白面包什么样。商家推出“蒸面包,不掉渣”,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如果要推一个市场上从没有过的新品种,比如:白馍,难度就大多了。

从没见过白馍,第一反应总是防御性的,这是人性的必然。防御的心态,带来形而上的冲动,会不自觉地追问下去:什么是馍、馍是什么、白馍是馍、白馍非馍。真要正面回答这些问题,累死也不讨好。

是什么的问题,真的重要吗,未必! 

吃一辈子面包,有几人能说清楚“面包是什么”呢。说不清楚“面包是什么”,并没有影响吃面包的胃口。白馍是什么,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让大家试吃白馍,不断地试吃,最终爱上白馍的绵软香甜,谁还去纠结白馍是什么呢。 

接受一件新事物,并不是从形而上的高度,明白了新事物是什么;而是因为持续的接触,因接触而熟悉,因熟悉而习惯,因习惯而接受。

工作平台,就像白馍,是一种新事物。很多人暂时不接受,是因为不熟悉和不习惯。需要时间和资源,来让市场熟悉和习惯。

市场为什么要会花时间去熟悉和习惯工作平台呢,无他,因为需要! 

工作平台是操作系统 

工作是个人和社会的必须。工作,离不开组织,离不开信息,离不开互联网。

之前还存有一些疑虑,互联网对个人生活的改变是颠覆式的,这已经在中国和很多国家成为现实,在更多国家即将成为现实。但是互联网对企业、对工作的改变,会同样迅猛吗? 

几十年过去了,徕卡镜头依然是手动的,依然手工打造,一如几十年前没有网络的蛮荒时代。但是,德国政府推出的工业4.0高科技计划,预示着坚固的制造业堡垒,已经被互联网从内部被攻破了。被广大摄友戏称为“牙膏厂”的佳能,最新发布的旗舰机型5D Mark IV,也把WI-FI、GPS作为标配。网络无处不在,还有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工作,可以成建制地抵抗互联网的侵袭呢,已经没有了。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互联网时代的生活,一定依赖于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没有疑问,也一定依赖于互联网。

这两者依赖的是同一个互联网,但是,依赖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企业工作本身的独特之处,决定了企业工作对互联网的依赖,不像个人生活那样直接。需要有一个中间层存在,这个中间层,就是工作平台。

工作平台,是企业工作的操作系统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电脑和手机,都在聊天购物打游戏,支撑这些设备和功能的脊梁,就是操作系统,诸如 Windows、Linux、Mac OS X、Android、iOS等等。没有操作系统,就没有互联网炫目的一切。

当初移动设备厂商,如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华为、中兴等,每家都不得不开发自有操作系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自有操作系统的好处是一切尽在掌握,坏处是必须先期投入巨资,至于未来的收益,都是未知数。直到Android横空出世,逐步扩张,最终成为全球移动操作系统的霸主。唯有苹果的iOS,借助苹果完整的硬件产品王国,能和Android分庭抗礼。即便强横如微软,也不得不黯然退出移动操作系统之争。

曾几何时,信息系统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是奢侈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逼格。曾几何时,企业需要信息系统,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购买、建立和运维。每个企业都在重复建设,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资金投入分散,成本高效率低,行业整体水准一直裹足不前。企业信息化领域依然是诸侯割据,群雄混战,和当初移动操作系统的发展何其相似。 

终于等来这一天,一个幽灵,互联网的幽灵,在企业上空游荡。 

互联网时代,工作平台将成为企业工作的脊梁,成为企业工作的支撑。

工作平台的必备功能

那么,企业工作平台必须具备哪些功能呢,以下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一,组织支撑

工作平台,必须能够支撑起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的授权体系,这是工作平台的基础,也是个人产品和企业产品的分界线。传统的个人产品,要跨越这条分界线并不容易。这个地方是路线之争,没有调和的余地,要么北上,要么南下,必须做出选择。选择一个方向,意味着放弃另外一个方向,两者渐行渐远。也许在很远的未来,两者有可能殊途同归。 

第二,沟通工具  

沟通顺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沟通,包括了企业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两大部分。沟通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预知:突发的、零散的、不可控的。为了沟通顺畅,企业工作平台需要尽可能提供多种工具,让企业自己组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沟通套餐。

沟通工具本身有比较强的个人属性,因此个人沟通工具,诸如:QQ/Gmail/Hotmail/163邮箱、微信/QQ/Skype/Slack、DropBox/百度盘/360云盘、印象笔记/有道笔记等等,这里的沟通,是一种广义的沟通。与自己沟通、与他人沟通,都是沟通。现在的网盘、笔记,都有分享功能,也算是沟通工具。以外部沟通为主的一些企业,对个人沟通工具的依赖性更强。

工作平台提供的沟通工具,需要是以上个人沟通工具的集合。也必须是这样的集合,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需要。

第三,协同工具

沟通很重要,但是光有沟通还不够。 

一群人在一起工作,要达成一个大的目标,要完成很多件事情,要面临里里外外各种各样的变化。单纯依靠沟通,即使强大如微信,也很难让组织真正高效协同的工作了。

协同的概念很广泛,日志、GTD、任务、项目、SCM、ERP等等,都是协同工具。说到协同,总是要提到企业的业务流程BP(Business Process)。BP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是企业/行业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出来的"过程经验"。有比较通用的业务流程,比如招聘、CRM、项目管理等等,也有专业化和个性化很强的业务流程,比如HR、采购、订单等。有意思的是,ERP这个概念流行很多年了,可惜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最终用户,有几人能说清楚ERP是什么吗。有企业上了一套孤零零的供应商管理系统,也宣称自己ERP了,严格说,还真没办法否定这就不是ERP。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业务流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轮回: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通用,到个性化,再到通用。循环往复,不休不止。

从整体趋势看,世界变化确实在加速,为了快速应对这种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在变平,企业内部流程在变平,企业外部合作在加深,对协同工具的要求也不得不改变。原本封闭的、专业的、深层级的协同工具,开始向开放的、通用的、扁平化方向转变。由于企业本身的惯性,这个转变不像个人互联网产品那么迅捷,但是整体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无可阻挡了。

工作平台提供的协同工具,需要兼具通用与专业、简单与强大、层级与扁平等看似矛盾的特点。单靠一种工具,肯定做不到。唯有集合多种工具,才能满足多个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个企业在不同阶段的需要。 

第四,统一数据  

企业有两类数据,静态数据和过程数据。

静态数据,包括各种文件、往来邮件、内部公告、项目资料等等,静态数据是企业的财富,这已经是共识了。过程数据,记录的是企业的行为,保存了企业做事情的来龙去脉。打个比方,静态数据是旅行时看到的一幅一幅风景,住过的一间一间酒店,过程数据则是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在一起的一篇游记。静态数据和过程数据相结合,才完整构成了企业的财富和知识。  

过程数据如何保留,是一个大难题。前面提及的协同工具,也能部分完成这个工作。这里必须提一提的,是今目标的“主线”,很难找到一款工具,能够比主线更自然更真实更简单地保留了企业的过程数据。

谷歌曾经推出过一款产品Google Wave,和今目标的主线有部分相似。可惜Wave定位有误,想去取代邮件,后来谷歌不得不中止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可惜了Wave这个极富创意的产品。

企业的静态数据和过程数据,必须统一:统一存储、统一检索、统一授权,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设想一下,不同工具产生的数据互不相干,彼此之间都是信息孤岛。这样的数据,不是企业的财富,而是企业的负担,没有任何意义。 

工作平台,将把企业的静态数据和过程数据,统一在一起。

第五,开放生态 

未来的企业工作,只可能构建在一个完整的开放生态链上。类比Windows、iOS、Linux三者,毫无疑问,唯有类似Linux这样的工作平台,才有可能构建起完整的企业生态链。 

一方面,工作平台必须提供足够的功能。就像我们熟知的操作系统,都要提供文件管理、办公文件编辑、浏览器、播放器、阅读器、图像处理、常用硬件驱动等等功能。从来没有哪个操作系统,以聚焦和专注为借口,拒绝提供这些“工具集合”。虽然每一种功能,市面上都能找到更好的产品,但是操作系统还是不得不提供。Dropbox也许比iCloud更好,Evernote也许比Notes更好,Movist也许比QuickTime Player更好,但是,iOS是操作系统,虽然有更好的Dropbox、Evernote、Movist,iOS也不得不提供类似的功能,甚至还要提供很多人从来没用过的计算器。 

另一方面,工作平台必须允许更好的产品在局部替代自己。没有哪个企业,能满足所有企业的所有需要。就像我们熟知的操作系统,总是允许用户安装第三方软件,总是鼓励第三方开发更多的产品。维系一个开放的生态,通过生态来满足企业多姿多彩的需求,这是工作平台能够发展壮大的前提。 

为什么工作平台必须“不聚焦”,必须具备这五大功能,这是由企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 

企业是复杂性系统

都说人是最复杂的,而企业是很多人聚合在一起,用很长时间去完成一个随时在改变的目标,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用自然科学的话来说,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性系统(Complex System),是强非线性的。所谓强非线性,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不可预测性、不可复制性:看似相同的条件,看似相同的情况,某种做法在A公司很有效,换在B公司就可能完全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复杂性系统,颠覆了我们头脑里面根深蒂固的“因果律”。我们以为也是希望,付出了什么努力,就得到什么收获。当事情比较简单的时候,确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对于复杂性系统,却是种瓜种豆,和最终得到什么,两者没有必然关系。这一种有严谨理论证明的“真相”,完全违背了我们的常识,很难被大家接受。

事实上,管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德鲁克在很多地方强调,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学科,是一种实践。没有简单通用的原则,没有确保成功的灵丹妙药。这个观点,和复杂性系统的原则高度一致。

明茨伯格在《管理进行时》中,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见的13个难题。其中,包含了3个思考难题:肤浅综合症、计划的困境、分解的迷宫。3个信息难题:联络的困惑、委派的困境、衡量之谜。3个人事难题:秩序之谜、控制的悖论、自信的把握。2个行动难题:行动的模糊性、变化之谜。2个综合难题:终极难题、我的难题。 

明茨伯格的《管理进行时》,也可以看作是《工作进行时》,深刻描述了现代化企业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种种难题。这些难题,是复杂系统的必然,逃无可逃。企业不可能事先做出周全的准备,唯有见招拆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过面对复杂性系统的无力和困惑。诸如人生的无常,成功学的无奈,心灵鸡汤的无效等等,读再多成功学,也很难成为巴菲特、盖茨;喝再多心灵鸡汤,也很难成为王健林、马云。其背后的缘由,是问题本身太复杂,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去掌控。我们艳羡成功,以为成功的原因,真是媒体或者成功者总结出来的那一些原则。实际上,遵循那些原则的企业和管理者,何止千万,而成功的就唯有那么一个。甚至比现在这些成功者,更能坚持原则的,也成百上千,但是依然没有成功。了解了这些,对于那些成功学和心灵鸡汤,还能保持热情和信心吗。

佛陀觉悟了世间无常的真相,并没有陷入虚无,而是趋向智慧之路。德鲁克认识到管理没法成为科学,并没有推论出管理者只能放任自流,而是坚定了“管理实践”的决心。 

管理实践的关键,或者更广泛地说,企业工作的关键,在于沟通和协同。

第一,沟通

沟通,并不是简单的交流和对话,这只是表象。沟通真正的目的,在于了解真相:了解团队的真相、了解行业的真相、了解对手的真相、了解数据的真相,了解企业自身的真相。

沟通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在一个复杂性的系统中,有太多因素,有太多变化,只有沟通无阻,快速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有可能躲开深渊。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侦查和思索,也正是成功企业每天都在进行的沟通。 

因此,不是沟通本身,导致了突发、零散、不可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企业的生存环境,本身就是突发、零散、不可控的,为了有机会生存下去,企业必须依赖足够强大的沟通工具,去面对这种复杂性系统的不可预测性。

第二,协同

协同,本质上是用一种不变的、可控的流程,去面对变化的、不可控的现实。

世间哪有什么“以不变应万变”的好事,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协同中经常出现的流程、模板、最佳实践等等,都是希望用有限去逼近无限,用不变去适应变化。 

协同的优势在“重”,代表着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对业务的精细化控制。协同的问题也在“重”,容易削足适履,扭曲企业的现状去适应工具。

好的协同,是在强大和灵活之间,维系一个和企业现阶段相适应的动态平衡。企业有了规模,发展态势不错,此时的协同宜重,比较适合传统的规范化管理;企业遇到难关,需要直面挑战,此时的协同宜轻,在快速试错中寻找突破的机会。

企业沟通和协同的方式是多元的,也依赖多种多样的工具。工具虽然非常非常重要,原则上是企业工作的必须。但是不得不时时提醒管理者,任何工具,首先是成本,然后才是成果。 

明茨伯格在《管理进行时》第2章专题讨论了“互联网对管理的影响”,可惜和这个题目相比,篇幅实在太小,还有太多问题亟待深入。但是明茨伯格敏锐地指出了,“互联网可能会让管理者极度抓狂,在他们慌乱之时,造成管理上的失效。流于形式,脱离实际,墨守成规,这些无一不是管理中的大忌”。

面对企业这个复杂性系统,工作平台必须提供现代化的沟通和协同工具,同时又要兼容变化相对滞后的管理思维和管理习惯。绝大部分企业产品,都没有个人产品那么酷,“兼容传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工作平台的定位和聚焦

初看起来,工作平台似乎违背了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不聚焦,不专注,没有集中所有力量单点突破。

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作平台作为企业这个复杂性系统的操作系统,必须具备前面提及的五项功能。如果仅仅是为了字面上的“聚焦”,削工作平台的足,去适应定位理论的履,本末倒置,工作平台也就不再成其为工作平台了。

定位理论的核心,是“与众不同”,通过独特的差异化,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从而打赢营销战争。

聚焦,不完全等于“少而精”;大而全,不完全等于“不聚焦”。当所有的人都“少而精”的时候,工作平台的“大而全”反而鹤立鸡群,显出与众不同之处,一样能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神化定位理论,片面理解聚焦含义,闭着眼睛就敢用一条简单的原则,来放之四海地指指点点,完全无视了复杂性系统的本质。好比是把自己的未来,全部寄托在算命先生身上,害莫大焉。 

工作平台作为一个新品类,之所以能够诞生并发展,并非人力强为,只能是因为工作平台自身的价值。

工作平台的社会价值 

这个话题,主要是讲给自己和团队听的。 

对于用户和投资方来说,社会价值更像是一个伪问题。社会价值说太多,对用户伤感情,对投资方伤钱,结果是对团队伤心。 

但是,企业终究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越大,越要考虑对社会的正向能量输送。一味追求企业自己的商业价值,忽视企业的社会价值,一旦做大,成为小部分人的吸金机器,必然被整个社会视为癌细胞,企业的风险将很难规避。

不作恶,为社会创造价值,是“大企业”最好的护身符。谷歌以“不作恶”著称,其内在的真实动机如何,也许并不重要。动机毕竟是间接的,社会价值不在嘴上,在于实际行动和结果。谷歌的搜索、图书、地图、Android等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在这一点上,苹果很难望其项背。个人觉得,目前的企业中唯有谷歌看不到发展的终点,谷歌因其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地球村的“顺民良民”,长远来说风险最小。 

反过来,一个企业嘴上说要造福人类,实际上唯利是图,总是行走在道德的底线、法律的边界。这样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嘴上再怎么标榜自己灿若桃花,实际上已经溃烂,并损伤社会肌体,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 

当然,小企业熬不过冬天,奢谈社会价值会被耻笑。这也是为什么说,社会价值更适合讲给自己听、讲给团队听、讲给成功的大企业听。

社会价值,不能变成道德绑架,不能成为外力强压之下的苛求,只能源于企业内在的觉醒和坚持。世人都羡慕犹太民族富可敌国,却没看到犹太民族对Torah(律法)持续几千年的敬畏和奉行。财富,仅仅是几千年严格仪式的红利而已。

如何计算工作平台的社会价值呢,也不复杂。

要成为工作平台,特别是成为中国市场上的工作平台,至少要聚集千万级的企业。如果企业自己建设,每年每家企业平均支出为1万元,那么其社会价值就是1千亿。

工作平台,每年至少有一千亿的社会价值,那么工作平台的商业价值有多少呢。 

工作平台的商业价值 

光有社会价值,回避商业价值,很容易让人怀疑工作平台本身的价值。

直接收费,这是商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工作平台可以直接收费吗,企业级产品间接收费模式是否行得通。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今目标团队十多年的运营探索,有两点体会。

第一,习惯与预算

国内做企业级产品的,都很羡慕欧美同行。一样的努力,天上地下的境遇。为什么会这样呢,笼而统之的说法是,中国企业没有缴费习惯。确实,局域网时代要企业购买系统很难、后续系统维护服务收费也不容易;互联网时代变卖为租,企业缴费并没有容易多少,让企业续费同样艰难。

中国企业还没有缴费习惯,这种说法总体没错,最直接的体现,是企业常规预算中,还没有为信息化留出足够的空间。

一旦进入企业的常规预算,缴费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去年听Linkedin一位高管说,企业原本就有人才招聘的预算,是给常规的猎头,还是给Linkedin,对企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给Linkedin,可以多办事少花钱,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是一项新的收费服务,不在企业原来的预算体系中,情况会如何呢。Linkedin高管毫不迟疑地回答,不在预算体系中的收费将非常困难,对美国企业也一样。

十多年前,电脑特别是笔记本电脑,还是管理者眼中的奢侈品,要不要上互联网,企业也会再三思量。如今这些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必须,进入常规预算,也没有哪个中国企业再为此纠结难解。

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究竟如何,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让人无所适从。不管怎样,等到信息化进入大部分企业的预算体系,那一天就是企业信息服务行业的春天。那一天是哪一天呢,没人知道准确时间,猜准了也没用,得熬。 

实际情况也许会比预想乐观,今目标从2010年10月25日开始免费,因免费而来的用户,近半年来建议我们收费的开始增多。三年或者五年,中国企业的缴费习惯也许就和先进国家接轨了吧。

但是,工作平台一定要直接收费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第二,直接与间接

免费并不是噱头,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免费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大行其道,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免费这个词,在中文里面容易引起误会。间接收费,换成这个说法更容易被接受。 

操作系统当然可以直接收费。Windows收费很多年,还在变着花地赚钱,还可以一直收费下去。苹果桌面系统 Mac OS X,曾经也卖过高价,然后是低价升级,最后完全免费。直接收费,能收出一个金光四射的微软帝国,有什么不可以呢

操作系统如果不直接收费,一定是因为可以很好地间接收费。Linux是个异类,需要另外一种视角去分析。基于Linux的Android,如果也走Windows的收费路线,很难相信能够达到今天的霸主地位。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如果 Windows Mobile和Windows Phone可以用免费模式来一统移动设备江湖,微软还会收费吗

Android给谷歌带来多少直接的收入,没有查到准确数据。当初Oracle起诉谷歌,认定谷歌通过Android直接获益超过300亿美元。先不说抢占移动设备入口的战略意义,也不说对全球移动人群行为的一网打尽,光是应用市场、移动广告两项间接收入,就很可观了。

工作平台如果间接收费,可行吗。理论上说很可行,甚至比直接收费更可行。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工作平台,如果仅仅局限在某个企业内部使用,远远没有发挥互联网的威力。利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力量,连接员工、连接企业、连接工具、连接数据、连接业务、连接商机,把企业里里外外的关系,都凝实在工作平台之上,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小。此时此刻,直接收费就像是国内景区强行收取的门票,间接收费就像游客在景区内心甘情愿的花销。

第三,集中与分散

直接收费的优势很明显,把景区圈起来,发一个告示就能收门票,简单;想涨价了再发一个告示,高效。直接收费的缺点也很明显,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要有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二要有取之不竭的用户资源。对于很多景点来说,全国人民一生总要来一次,一生也只会来一次,直接收费模式完全成立

对于企业工作平台,更自然更可依赖的,是持续分散的间接收入。没有集中收取的高价门票,依靠餐饮、住宿、娱乐、文化等等,经济一样可以发展起来。 

中国企业一方面在快速成长,一方面还没有完全养成为服务付费、为提升效率付费的习惯。现阶段最能接受的,是为商机付费。用最直白的话来说,你帮我赚钱,赚多赚少很好算,我愿意付费。你帮我省钱,省多省少不好说,付费慢慢来。

垂直的、个性化的服务,很适合直接收费;类似操作系统的工作平台,虽然不排除直接收费的可能,但是间接收费更合理。

平息争论最好的方法,是用数据说话。蜜桃已到成熟时,在工作平台中尝试商机推广、业务撮合、法律咨询、员工福利、订餐送水、差旅出行等增值服务,把理论上的合理性,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也实现工作平台本身应有的商业价值。 

当然,工作平台本身有风险,而且有很大的风险

工作平台的风险 

工作平台的风险,存在于多个方面:

第一,沉重的平台

工作平台是工作开始和结束的地方,看似很轻,实则沉重。要具备前面提到的五大功能,注定了工作平台是一项漫长艰难的基建工程。有没有讨巧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呢。这样的好事谁都希望遇到,投机的淘金者也从没断过,可惜目前还没有一个幸运者。

沉重,意味着更多的时间、人力、资本,意味着持续不断的前期付出。近期有位CTO反思,说CTO给老板的感觉是一个成本中心,总是要钱、要人、要资源,还经常出事。工作平台更是这样的成本中心,面对用户、市场、资本,团队真的能够承受入口之重吗。

沉重,考验的是团队的耐力和毅力、资本的决心和耐心。这是一场漫长枯燥的马拉松,绝非激情飞扬的百米赛。

太多的资本和团队,不能承受平台之重,浅尝辄止之后,就很快放弃或者转向了。沉重是试金石,能检验团队和资本的成色。 

第二,厚重的产品

企业产品难做,这是从业者的共识。

沟通工具,相对而言简单一些,也容易做出互联网的味道来。对于协同工具,情况截然不同。行业特点、专业知识、业务流程、企业管理等众多因素纠缠在一起,对产品人员是极大的挑战。

都说个人产品是为自己做的,产品经理本人就是最终用户,是否满意自己就能判断。而企业产品要考虑老板、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员工、合作伙伴等多种角色。说好听点,产品经理要学会换位思考;说不好听点,产品经理必须人格分裂

企业产品有点像实力派演员,颜值拼不过偶像,但是功底深厚,经得住岁月冲刷。打磨产品的过程,也是平台积累厚度的过程。 

第三,稳重的用户 

根据我们自己这些年的认识,所谓的“管理软件”,严格说起来并不存在。先是一生二,管理+软件,然后二生三,管理思想+管理实践+软件。

三者之中相对容易的是软件,工作平台是很重要的一种;其次是管理实践,需要多学多听多看,更重要的是持续去做,积累实际经验;最困难的是管理思想。管理者大多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一旦形成了“路径依赖”,头脑中有了根深蒂固的见解,哪怕明知道是偏见,改变起来同样困难。

企业是一个复杂性系统,这个观念非常深刻,是对我们常识的彻底颠覆。管理者要真正接受这种思想,必须灵魂深处闹革命,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巨痛苦。管理大师如明茨伯格,也未必真能理解并接受这个判断。

思想上不认同,实践上少经验,要用好企业软件基本不可能。企业软件难销售,售前需要咨询,售后需要实施,之所以这么复杂,不是软件本身难操作,而是用户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上的欠缺。软件本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要靠厂家的培训,要靠用户的学习。

企业整体上偏保守,一旦习惯了某种用法,总是希望维系现状,不做改变,至少不轻易做大的改变。 

做好工作平台,需要有执着的团队,雄厚的资本,还要肩负起教育用户的重任,综合起来风险不可谓不大。对新的创业者,个人强烈建议慎重考虑工作平台。不是真爱,最好绕行。 

如果依然决定投身工作平台,最好直面工作平台的难度和风险,放弃先垂直再平台、先聚焦再平台的幻想。好比一位女子,不得不去青楼生活。非要立下志愿,先去青楼营生,功成名就之后,再做冰清玉洁的大家闺秀。又好比暴雪,先成为游戏的暴雪,再回头开发Windows,这种“搏二兔”的投机心态,做不好工作平台。

的确,工作平台有很大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哪件事情没有风险呢。面对一个崛起的帝国,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工作平台,恰同学少年 

工作平台的时代正在到来,工作平台还没有真正的王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一,先发劣势

发达国家的企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不仅仅是工具,也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行为习惯。信息系统越成熟,迁移的成本越高,企业越难放弃。最容易让企业接受的是平滑过渡,而不是彻底革命。改良的手段,就是给局域网时代的信息系统,打上互联网时代的补丁。 

从这个角度去看,Box从文件分享起步,Salesforce从CRM起步,Linkedin从招聘起步,Slack从跨团队沟通起步,都是合理明智的选择。

但是从工作平台的角度,局域网时代的辉煌成就,反而变成了包袱,阻碍了工作平台的快速发展。就好比当初基于DOS的WPS极为成功,延缓了WPS在Windows上的前进脚步。 

第二,后发优势 

十年前今目标刚推出的时候,有不少企业为了使用今目标,才决定接入互联网。有企业主抱怨,今目标能用了,员工上网不好好工作怎么办。那段时间我们还推荐过好几款网络行为记录软件,价格不菲。

中国企业几乎是一步跨入到互联网时代,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这是不可小视的后发优势。 

工作平台,有可能率先在中国取得成功 

这么说,并不是轻浮和狂妄。工作平台和Windows、Linux、Mac OS X等操作系统不太一样,工作平台更偏向应用层面。应用层不是技术决定一切,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没有那么大,移动端甚至领先半步。 

以SAP/Oracle/IBM为代表的老牌劲旅,实力非常强悍。个人认为,SAP对企业传统业务流程的透彻认识,至今无人能敌。成熟和成功的工作平台,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和企业个性化业务流程连接在一起。

但是,传统信息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快速改变。一方面,专业技术的发展让人瞠目,越来越依赖知识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业务流程变得越来越轻薄,越来越柔顺光滑。

用一句套话来说,未来企业对人才的依赖,远远大于人才对企业的依赖。人没了,流程还在,这样的流程又能有多大的价值呢。 

工作平台,是正在发生的未来。尚未成熟,恰同学少年,等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一天。 

那一天,还有多远呢  

第三,高潮将至 

剧烈变革的时代,总是有人悲观,有人乐观。 

悲观的人,看见的是黑暗,是变革的不确定性;乐观的人,看见的是黎明,是未来的可能性。 

也许做工作平台的最佳组合,是马云的胸襟,马化腾的产品,李彦宏的技术,以及今目标团队的梦想。

今目标能走到今天,确实很奇特。工作平台需要太多的资源,资源匮乏的时候,我们也曾彷徨动摇过。创业团队赌的是青春,赌的是明天,甚至赌的是命。团队非常感谢天使投资人、也很敬佩老虎环球基金,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敢和今目标团队一起豪赌。

工作平台是新生事物,内外环境积累催生之下,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此时此刻,工作平台的风险反而没有之前高啦。最后,借用毛泽东《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结尾,与同事和同行共勉: 

企业工作平台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来源:业界供稿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6

09/18

11:42

分享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