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将计算机接入我们的意识——听起来很有搞头。
三年之前,特斯拉与SpaceX公司CEO Elon Musk曾痴迷于人工智能技术,并认为其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威胁。
然而,随着AI由迫在眉睫的社会洗牌器转化为技术厂商不容错过的营销机遇,Musk亦重新审视这一领域,并着手探索如何将计算机接入人类大脑。
这位恰好对脑后插管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亿万富翁成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公司,希望研究如何弥合电子硬件与生物网络之间的鸿沟。
Transcriptic公司(一家实验室自动化初创企业)创始人兼CTO Max Hodak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他亦是Neuralink公司创始团队的成员之一。
加利福尼亚州发表的一份声明将Neuralink公司描述为一家医学研究企业。该公司的官方网站亦仅包含一个极简风格图形外加一条电子邮箱地址:jobs@neuralink.com。
Musk目前尚未正式公布这家公司的建立,不过他曾于今年1月发布一条推文,暗示他对于“神经网络”抱有兴趣,希望通过植入式电极实现大脑与机器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
发布于2015年的研究论文《注射针注射式电子元件》表明,这种电路体系可通过“微创”与无线技术实现,而不必采取极易引发化脓感染的颅骨穿刺接入USB-C线缆。
其它多个组织机构亦在积极推进类似的目标。
来自美国波士顿的Neurable公司正在为虚拟现实应用开发一套人脑至计算机接口。
在线支付企业Raintree公司创始人Bryan Johnson计划投资1亿美元建立一家名为Kernel的初创企业,旨在为各类医学应用创建人脑-机器软件/硬件接口。
而美国军方DARPA(即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亦计划投资6000万美元在四年时间内“开发一种能够在人脑与数字化世界之间提供前所未有之信号分辨率与数据传输带宽的植入式神经接口。”
神经网络发展需要突破,因为目前对接人与计算机间的方法对于众多实时应用而言速度太过缓慢。去年,DARPA神经工程系统设计项目项目经理Phillip Alvelda表示:“目前最好的脑-机接口系统,也仍然像是在利用陈旧的300波特率调制解调器对接两台超级计算机进行会话。”
这显然远不足以直接向人脑提供富媒体资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研究院推出VIBEVOICE,这是一种革命性的AI语音合成技术,能够一次性生成长达90分钟的多人对话音频。
成均馆大学团队开发出选择性对比学习新方法,让机器通过观察人类交互场景学会识别物体功能部位。该技术突破传统局限,采用动态学习策略,能根据信息质量调整学习方式,在多个数据集上显著超越现有方法,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智能交互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微软与三星达成合作,将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集成到三星的智能电视和显示器产品中。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遥控器直接与Copilot交互,获得智能问答、内容推荐、设备控制等服务。这一合作标志着AI助手从传统计算设备向家庭娱乐设备的进一步扩展,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观看体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EgoTwin系统,这是首个能够根据文字描述同时生成第一人称视频和匹配人体动作的AI框架。该系统通过创新的头部中心动作表示方法和因果交互机制,解决了视角对齐和动作画面同步的核心难题,在17万样本的真实数据集上实现了显著性能提升,为VR内容创作、影视制作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