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将计算机接入我们的意识——听起来很有搞头。
三年之前,特斯拉与SpaceX公司CEO Elon Musk曾痴迷于人工智能技术,并认为其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威胁。
然而,随着AI由迫在眉睫的社会洗牌器转化为技术厂商不容错过的营销机遇,Musk亦重新审视这一领域,并着手探索如何将计算机接入人类大脑。
这位恰好对脑后插管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亿万富翁成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公司,希望研究如何弥合电子硬件与生物网络之间的鸿沟。
Transcriptic公司(一家实验室自动化初创企业)创始人兼CTO Max Hodak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他亦是Neuralink公司创始团队的成员之一。
加利福尼亚州发表的一份声明将Neuralink公司描述为一家医学研究企业。该公司的官方网站亦仅包含一个极简风格图形外加一条电子邮箱地址:jobs@neuralink.com。
Musk目前尚未正式公布这家公司的建立,不过他曾于今年1月发布一条推文,暗示他对于“神经网络”抱有兴趣,希望通过植入式电极实现大脑与机器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
发布于2015年的研究论文《注射针注射式电子元件》表明,这种电路体系可通过“微创”与无线技术实现,而不必采取极易引发化脓感染的颅骨穿刺接入USB-C线缆。
其它多个组织机构亦在积极推进类似的目标。
来自美国波士顿的Neurable公司正在为虚拟现实应用开发一套人脑至计算机接口。
在线支付企业Raintree公司创始人Bryan Johnson计划投资1亿美元建立一家名为Kernel的初创企业,旨在为各类医学应用创建人脑-机器软件/硬件接口。
而美国军方DARPA(即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亦计划投资6000万美元在四年时间内“开发一种能够在人脑与数字化世界之间提供前所未有之信号分辨率与数据传输带宽的植入式神经接口。”
神经网络发展需要突破,因为目前对接人与计算机间的方法对于众多实时应用而言速度太过缓慢。去年,DARPA神经工程系统设计项目项目经理Phillip Alvelda表示:“目前最好的脑-机接口系统,也仍然像是在利用陈旧的300波特率调制解调器对接两台超级计算机进行会话。”
这显然远不足以直接向人脑提供富媒体资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谷歌推出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 Pro,基于最新Gemini 3语言模型构建。新模型支持更高分辨率(2K/4K)、准确文本渲染、网络搜索功能,并提供专业级图像控制能力,包括摄像角度、场景光照、景深等。虽然质量更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1080p图像费用为0.139美元。模型已集成到Gemini应用、NotebookLM等多个谷歌AI工具中,并通过API向开发者开放。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