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由于用于检索数据的新技术出现,将大量数据存储在DNA上的前景现在更加接近于现实了。
微软热衷于合成DNA作为未来的长期存档介质,这样做可以解决目前对更多数据存储的需求。以前的研究表明,仅仅几克的DNA可以存储艾字节的数据,并且可以完整保持2000年以上。
不过,也有缺点,即将数据写入DNA的成本较高且非常缓慢,其涉及将0和1转化为DNA分子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鸟嘌呤,同时从DNA提取数据需要将其排序并将文件解码回0和1。查找和检索存储在DNA上的特定文件也是一个挑战。
正如微软研究院和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所解释的那样,如果没有随机访问或从DNA存储中选择性检索文件的能力,你就需要对整个数据集进行排序和解码以找到并检索出你想要的几个文件。创建随机访问会减少需要完成的排序数量。
为了实现对DNA的随机访问,他们创建了一个连接到每个DNA序列的"引物"库。引物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一起被当作目标,通过随机访问这些目标可以选择所需的DNA片段。
华盛顿大学解释说:"在合成含有来自文件数据的DNA之前,研究人员在每个DNA序列的两端附加了来自引物库的PCR引物对象。"
"他们随后使用这些引物通过随机访问选择所需的链,并使用了一种新的算法,旨在更有效地解码数据并将其恢复到原始的数字状态。"
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能够更高效地解码和恢复数据的算法。微软高级研究员Sergey Yekhanin表示,新算法对写入和读取DNA序列错误的容错性更高,这会减少恢复信息所需的排序和处理。
据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实现对DNA的随机访问,但这是第一次按照他们所做的规模完成的随机访问。
研究人员用合成DNA编码记录了200MB的数据,其中包含了35个文件,大小从29kB到44MB不等。这些文件包含了高分辨率视频、音频、图像和文本。
自从介绍这种技术的论文发表之后,他们还在DNA上对400MB的数据进行了编码和文件检索。
研究人员们认为,他们用于随机访问的方法将扩展到物理隔离的DNA池,每个池中都包含了数个TB的数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AI智能体的发展中,记忆能力成为区分不同类型的关键因素。专家将AI智能体分为七类:简单反射、基于模型反射、目标导向、效用导向、学习型、多智能体系统和层次化智能体。有状态的智能体具备数据记忆能力,能提供持续上下文,而无状态系统每次都重新开始。未来AI需要实现实时记忆访问,将存储与计算集成在同一位置,从而创造出具备人类般记忆能力的数字孪生系统。
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多所高校开发的Mol-R1框架,首次实现了AI在分子发现中的透明推理。该系统通过PRID方法学习专家推理模式,配合MoIA迭代训练策略,不仅能准确生成分子结构,还能展示完整思考过程。相比现有模型,Mol-R1推理更简洁高效,为药物研发等领域的AI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OpenAI首席执行官阿尔特曼表示,公司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建设等。他正在设计新型金融工具来筹集资金。阿尔特曼认为当前AI投资存在过度兴奋现象,类似于90年代互联网泡沫,但AI技术本身是真实且重要的。他承认GPT-5发布存在问题,并表示OpenAI未来可能会上市。
蚂蚁集团AWorld团队发表突破性研究,创建动态多智能体协作系统解决AI稳定性难题。研究灵感来源于船舶导航,通过执行智能体和守护智能体的协作机制,在GAIA测试中准确率达67.89%,稳定性提升17.3%,荣登开源项目排行榜第一名。该系统为构建可靠智能系统开辟新路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