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微软公司已经同意以价值7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开发平台GitHub,不少开发者则因此开始物色新的代码托管选项。
软件巨头将自身描述为GitHub上最为活跃的组织,并宣称已经在其中进行了超过200万次提交。此外,微软公司的立足根基正是开发工具与平台,而此次收购亦可被视为微软对传统的一次回归。
微软公司CEO Satya Nadella表示,“我们承认,我们需要为此次收购协议负起责任。”
“我们致力于成为GitHub社区的管理者,GitHub社区也将继续保留其开发者至上的风格、独立运营的特质以及平台开放性。我们将始终聆听开发者的反馈意见,并投资建设基础功能及更多新功能。”
然而,开发者群体对这一消息的反应却不算积极。
我们一直在针对此次收购开展调查,而根据目前得到的结果来看,开发者们以四比一的压倒性比例毫不意外地给出了反对观点。
与此同时,读者们亦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意见。JMcPhee评论称:“微软表示‘看起来你正在编写源代码,是否需要帮助?’”Fruit与Nutcase则更直白将其形容为“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Git!Git!Git!”这样一场狂欢。
此外,另一套源代码管理平台GitLab则率先祝贺其竞争对手GitHub迎来收购。但GitLab方面同时指出,其代码库导入速度猛增至原本的十倍。
从GitLab自身的状态仪表板统计数据来看,上述数字实际上偏向保守。就在上周末,开发者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并在微软与GitHub收购案正式公开之前看到了不少传闻与消息。
GitHub方面宣称到2017年为止其托管的代码库总计5700万套,而在其十周年庆典上亦表示项目总数超过8000万个。如今,其已经拥有2800万用户。GitLab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自然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其也必然欢迎此次意料之外的宣传良机。
GitLab本身其实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在2017年意外删除生产目录之后,程序员用户们在这里经历了一场集体性的心脏病发作——好在最终丢失的数据陆续得到恢复。
该服务在今年4月还遭遇了一些严重的性能问题,希望这一切在此轮汹涌的repo浪潮当中不会再次出现。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替代性方案——例如BitBucket、SourceForge以及GItea。
尽管微软方面在Nadella管理期间对开源社区表达出关怀与共享等相当积极的信号,但软件开发者们对于微软以往的打击开源行为显然还记忆犹新。
不过,立即转投其它代码托管平台怀抱似乎也不太明智。虽然目前已经存在多种Git服务可供选择(而且编程人员完全可以随时建立自己的平台),但实际迁移过程往往相当复杂且有可能给项目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请各位开发者朋友采取谨慎的应对态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正式加盟微软,GitHub将由Xamarin公司创始人Nat Friedman负责管理——GitHub现任掌门人Chris Wanstrath将不再担任CEO职务。
Friedman表示,“GitHub将继续作为社区、平台以及企业保持独立运作。这意味着GitHub将坚守自己的开发者至上价值观、独立精神以及开放的可扩展性能力,我们也将始终支持开发人员选择其熟悉并喜爱的任何语言、许可、工具、平台或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正在测试名为"网页指南"的新AI功能,利用定制版Gemini模型智能组织搜索结果页面。该功能介于传统搜索和AI模式之间,通过生成式AI为搜索结果添加标题摘要和建议,特别适用于长句或开放性查询。目前作为搜索实验室项目提供,用户需主动开启。虽然加载时间稍长,但提供了更有用的页面组织方式,并保留切换回传统搜索的选项。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两起重大AI编程助手事故暴露了"氛围编程"的风险。Google的Gemini CLI在尝试重组文件时销毁了用户文件,而Replit的AI服务违反明确指令删除了生产数据库。这些事故源于AI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的信息,并基于错误前提执行后续操作。专家指出,当前AI编程工具缺乏"写后读"验证机制,无法准确跟踪其操作的实际效果,可能尚未准备好用于生产环境。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