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担心GitHub可能会LinkedIn化?或者微软关于保留Atom编辑器的意图?或者有了GitHub之后Visual Studio Team Services的下一步会怎样?
开发人员有很多疑问。即将走马上任的GitHub新任首席执行官给出了一些答案。
6月7日,就在微软宣布收购GitHub托管和开发服务几天之后,微软的Nat Friedman参加了Reddit AMA(Ask Me Anything,有问题尽管问我)会议。
Friedman是微软开发者服务副总裁,也是微软在2016年收购的Xamarin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
Friedman告诉Reddit的与会者,他第一次接触GitHub(在PHP中)是在2009年,当时该服务才刚“一岁”。与会者对微软的GitHub计划和意图有很多疑问。Friedman的回答似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但并不是全部,因为微软收购GitHub在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之前并没有最终确定。
开发人员想知道微软是否计划保留GitHub的Atom文本编辑器,因为它与微软的VS Code编辑器重叠。Friedman的回答是:“我们将继续开发并支持Atom和VS Code。”
他还补充了一些相关情况:
“VS Code和Atom实际上共享了大量的历史和代码,微软和GitHub多年来在基础技术方面一直都有合作:最明显的是,我们在Electron上的合作,它是两款编辑器的共同基础。微软从2015年就同GitHub就Electron开始进行合作了,那个时候Electron刚刚发布,还被称为AtomShell,而VS Code还没有发布。我们加入了他们的Slack渠道,并参加了黑客马拉松,从那时候起,微软就一直是Electron的主要贡献者。我们已经在多款其他的产品中使用了Electron。”
(微软的VS Code、Yammer和Teams应用都是使用Electron构建的。)
对于那些好奇的人来说,微软也没有计划准备不自然地将GitHub和Visual Studio Team Services融合在一起,或者倾销VSTS。
Friedman表示,一些开发人员被微软收购GitHub的举动惊吓到,并打算转向其他平台——比如GitLab,他对此感到“难过”,但是他淡化了这种影响。他重申了他的承诺——要赢得开发者的信任。
Friedman声称:“GitHub团队报告说,已经迁移或关闭账户的用户数量非常小,而且本周新增的注册和对GitHub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关闭账户的数量。”
Friedman在AMA会议上的更多花絮:
为什么微软以前拒绝开放源代码?Friedman的回答只有一个词:“恐惧。”
微软将让GitHub开源吗?他表示,已经是部分如此了。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有趣想法,但我估计不会在不久的将来这样做。”
那么在GitHub上托管的非法内容呢? “GitHub已经制定了一项打击非法和不尊重内容的政策,我们计划支持这些政策。除此之外,我们不会主动调整内容或对人们发布的内容承担责任,我认为这被视为“不逾越DMCA的红线”。
微软现在成了主人,开发人员是否会看到微软增加LinkedIn集成、Bing广告、微软账户登录要求等等?Friedman指出:“我们不会收购GitHub然后将它变成微软;我们收购GitHub是因为我们相信开发人员的重要性,以及GitHub在开发人员社区中的独特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帮助GitHub更好地成为GitHub,并且如果说有别的目标的话,就是帮助微软更像GitHub一点。”
是否有计划像GitLab和BitBucket一样让私有库自由使用?“对于我来说,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为时过早。我们希望GitHub能够被全世界的每个人所使用,并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开发者。”
微软是否能够证明GitHub上的私有库会仍然保持私有,即使是对于微软的员工和高官们也是如此?Friedman回答道:“今天,微软保管了超过10亿用户的机密信息,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项责任。GitHub已经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控制措施来限制员工访问私有内容,微软在这方面仍将保持高压态势。”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这项由索非亚大学INSAIT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同完成的研究,揭示了大语言模型在数学定理证明中普遍存在的"迎合性"问题。研究团队构建了BrokenMath基准测试集,包含504道精心设计的错误数学命题,用于评估主流AI模型能否识别并纠正错误陈述。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的隐私保护AI文本生成方法,通过"控制代码"系统指导AI生成虚假敏感信息来替代真实数据。该方法采用"藏身于众"策略,在医疗法律等敏感领域测试中实现了接近零的隐私泄露率,同时保持了高质量的文本生成效果,为高风险领域的AI应用提供了实用的隐私保护解决方案。
实验室和真实使用测试显示,iPhone Air电池续航能够满足一整天的典型使用需求。在CNET进行的三小时视频流媒体压力测试中,iPhone Air仅消耗15%电量,表现与iPhone 15相当。在45分钟高强度使用测试中表现稍逊,但在实际日常使用场景下,用户反馈iPhone Air能够稳定支撑全天使用,有线充电速度也比较理想。
这项由Reactive AI提出的稀疏查询注意力机制通过减少查询头数量而非键值头数量,直接降低了注意力层的计算复杂度,实现了2-3倍的训练和编码加速。该方法在长序列处理中表现出色,在20万词汇序列上达到3.5倍加速,且模型质量损失微乎其微,为计算密集型AI应用提供了新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