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数据中心系统将是包括超大型集中式云数据中心、区域边缘数据中心以及小型本地边缘数据中心的“混合”IT应用环境。
451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预计到2019年,企业只有不到一半的IT负载将在内部IT环境中运行,一半以上将在外部IT环境中运行。同时,还将呈现以下趋势:
在近期另一项针对数据中心运营商和专业人士的全球研究项目中,451 Research揭示,在混合
IT环境下将面临如下挑战:
可视化——用户需要一个单一的窗口来了解基础设施所有的活动状态信息,包括资产状态、相关风险、应对方法、整体表现、行业动态等。
洞察力——运营和管理流程中如何做出日常决定,如何完成容量计划,如何规划和执行工作流程,以及哪些KPI对于运行数据中心和最终业务是有用的。对于托管数据中心服务供应商,还可能涉及到如何对租户进行收费,并跟踪总容量的使用情况以及剩余容量的情况。
开阔的视野——如何确定最佳托管虚拟环境的位置,以及判断是否应该采用私有数据中心,或是放在云端或采用托管服务。无论是在财务效率、数据隐私、可扩展性方面,还是在风险方面,这都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定。成本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而财务计算并不容易——在这里需要的是基于事实的决策,而不是靠猜测、直觉,或跟风去做决定。
与此同时,对于国际化的互联网或托管数据中心业主,他们面临的挑战还包括:
不幸的是,数据中心管理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从本质上来讲,数据中心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因为需要管理电力和制冷基础设施与IT设备的交互,同时最小化总运行成本。对于数据中心持续运行并最小化停机时间的需求持续增加。当出现问题时,我们期望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关键信息以解决此问题,并分析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
可以发现,这个行业已经演变成两种数据中心管理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特定领域”系统进行电源、冷却和白区的管理。第二种方法更为“本土”,其中基于SCADA类型的系统被定制化编程以履行管理职责。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然而,我们相信这两种方法在未来都将面临局限性,并将需要新方法对其加以解决,以充分发挥基于云的工具和大数据分析的潜力。
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 IT:基于物联网的、开放的、可互操作的系统架构和平台
EcoStruxure IT是施耐德电气所开发的开放的、可互操作的、基于物联网的系统架构与平台,可为客户提供在安全性、可靠性、效率、可持续性和互联互通方面的更高价值。并通过利用先进的物联网、移动、传感、云、分析和网络安全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在互联互通的产品、边缘控制,以及应用、分析与服务三个层面的全面创新。
互联互通的产品是物联网智能运行的基础,施耐德电气的第一信念是以创新为核心,生产伟大的互联互通的产品。EcoStruxure IT在互联互通的产品层,从数据中心和周围建筑的各种连接传感器和众多供应商设备(UPS、PDU、配电和制冷系统等)收集数据。在边缘控制层,无论是楼宇系统,还是在IT系统或配电系统,EcoStruxure IT可使客户实现本地控制和监测,并本地自主地对任何警报进行监测并采取行动。在应用、分析与服务层,EcoStruxure IT通过分析数据,使用人工智能提取信息,为预防性维护、能源效率和其他工作,提供可执行的情报信息。
通过在应用、分析和服务层采取人工智能方法,来推动最高水平的可用性和效率——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将从构建基于云的最大的数据资源池开始。由互联互通的设备产生的数据资源池越大,分析就越精确。EcoStruxure IT还支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为监测和控制其设施提供了一种有效、一致的方法。
即使数据中心所有者采用各种设备和软件平台,EcoStruxure IT都能够读取所有健康和状态的数据。然后,数据中心所有者可以与客户共享这些数据。
在澳大利亚,施耐德电气与Pulse Data Centre合作共建的大型托管数据中心项目,是施耐德电气基于EcoStruxure IT架构,在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领域的重要实践。在互联互通的产品层面充分运用了高效的气流管理系统以及锂电池储能技术,以及模块化产品。施耐德电气通过为客户提供一套经过优化的,集成式模块化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制冷损耗和能源成本,并确保了设备100%正常运行。此外,Pulse Data Centre还采用了施耐德电气楼宇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DCIM软件套件,以及基于云端的远程监控专家服务,实现了高效管理和绿色运营,并成为澳大利亚首个取得Uptime Tier3认证的数据中心。
综上所述,IT大环境趋势给数据中心运营商及国际化互联网公司带来了更多挑战。通过EcoStruxure架构和平台,施耐德电气将可以为客户整体业务提供高可用性、高效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预测分析和可操作的智能驱动更多价值,优化业务,最终实现数据中心或IT机房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和运用效率的持续优化。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科技亿万富翁拉里·埃里森资助的研究团队将向英国牛津大学投资1.18亿英镑,用于将AI技术应用于疫苗研究。牛津疫苗研究小组将领导这一项目,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对严重细菌感染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反应。该项目由曾主导新冠疫苗试验的安德鲁·波拉德教授领导,计划采用人体挑战模型,让志愿者在受控条件下接触细菌,然后运用现代免疫学和AI工具来精确识别预测保护效果的免疫反应,以开发针对致命疾病的创新疫苗。
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团队通过网络科学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了大语言模型的内部"认知架构"。研究发现AI模型采用类似鸟类大脑的弱定位架构,模块间通过分布式协作而非专业化分工来处理认知任务。这一发现颠覆了基于功能模块优化的传统思路,指出应充分利用网络级协作来提升AI性能。
据报道,ChatGPT开发商OpenAI计划在印度建设一座耗电量超过1吉瓦的数据中心,目前正寻找当地合作伙伴。该设施预计可容纳至少5.9万片英伟达B200芯片。这可能是OpenAI全球数据中心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为国际用户提供更低延迟服务。OpenAI CEO奥特曼将于下月访问印度,公司还计划年底前在新德里开设办事处。
腾讯和清华研究团队首次从数学理论角度解释了为什么AI需要外部工具。研究证明纯文本AI存在"隐形枷锁",无法突破预训练的能力边界,而工具集成能打破这种限制,让AI获得全新的问题解决策略。团队还开发了ASPO算法,解决了训练AI更早使用工具的技术难题。实验显示配备工具的AI在数学问题上全面超越纯文本版本,展现出三种新奇认知模式,为构建更强大的AI系统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