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网易正式对外推出了网易云服务。作为公有云领域的后来者,网易云另辟蹊径选择从场景切入,为企业提供场景化的云服务,推出了专属云等产品体系,并取得了漂亮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网易云服务了45万家企业,覆盖 55万开发者,通过各类企业应用连接了超过8亿互联网用户。
在网易云看来,企业上云必须考虑长远,既要保证系统平滑演进、自主可控而不被云厂商锁死,还要有源源不断的生态人才。而满足这三个要求,这朵云一定是开放的云,基于开源技术,并采用最主流的开放标准。
对此,网易云副总经理陈谔在第九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2018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创新峰会上接受了至顶网记者的采访,对网易云的产品特点、开源理念和生态体系进行了介绍。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至顶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我们看到,其实在公有云市场“玩家”比较多,那么网易云作为一个后来者,选择切入这个市场的思考是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陈谔:在这其中,网易云还是看到了一些机会。经过早期对市场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公有云在技术层面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面向客户场景就需要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在公有云层面,网易一直强调的都是场景化云服务所。包括信息安全领域,网易的大数据、云基础服务等产品也在客户中积攒了非常好的口碑,我们在帮助客户做完整解决方案的时候也提供结合了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从场景化的角度着手去发展云服务的思路,我们认为在公有云市场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记者:正如您所说,在公有云领域,各个企业的打法不同,有的公有云主打出海,强调海外节点的多少,有的则强调数据中心如何实现数据保护。而网易云选择从场景化的诉求出发,这对于我们的产品或者技术布局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要求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怎样适配这一理念?
陈谔:这要求我们在整个产品体系打造的过程中更追求技术的闭环,包括视频服务、安全服务,也包括我们目前为企业去做的微服务化。因为我们要深入了解用户在业务创新的闭环里需要哪些能力,并把这些技术能力协调起来,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交付给客户。同时,我们也提出,企业要改变自己生产的方式,就要尽可能在一个闭环内使用云技术,而不是进行一些零散资源的组建。
记者:虽然云计算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云技术已经从概念的普及向应用落地发展,但是技术创新还在继续。如今,我们看到云计算厂商都是主打开源牌,从您的角度,如何看待开源在云计算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陈谔:我认为开源是推进云计算业务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很多层面开源就是云计算的“血脉”。任何一家云计算厂商的背后都用了大量的开源技术,一方面,在构建自己的技术站时不可能所有的设施都能够重复建设,或者自己重复建设了以后延续性可能也不一定就如开源社区那样好。另一方面,开源背后其实是一种标准,包括整个市场上的人才和生态相配套的链条,这是企业在做软件研发时所不能缺少的。
记者:其实开源技术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服务企业自己的业务需求,更多的企业会把它看作是一个工具。
陈谔:一方面是工具,另外我认为它是一种标准,即开放的标准。因为技术的封闭不仅对客户来说意味着高额的成本,对厂商自己来说也会提升成本。
记者:网易云在开源社区方面现在是什么情况?
陈谔:首先,我们现在与一些基金组织密切合作,推出了支持微服架构的相关产品。同时,我们也是开源机构和基金会组织的会员,在线下组织了大量的技术培训。我们希望借此把开源的标准推广出去,并且在发现开源组件存在的问题之后及时和社区沟通推进问题的解决。
记者:在企业上云和向互联网+的转型过程中,网易云如何去赋能行业客户?
陈谔:我们把行业客户的上云需求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IT的云化,指的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计算能力对IT资源进行管理;二是数据的资产化,指的是通过完整的方案推进数据资产化,将企业在生产、运营等所有流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最大化数据的价值;三是实际业务的服务化,过去的很多企业的IT都是外包采购的,这造成了内部的一些IT信息的孤岛,比如HR系统、财务系统和生产资料系统可能都是不同时期采购的不同厂商的产品,其中的数据和服务很难组合。这是目前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遇到的一大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服务化是个很好的思路,就是把这些东西拿过来做服务化,通过提供标准服务化的接口,进行更细致的组合,重构原有的信息系统。
记者:其实正如刚才您所说的,企业上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传统IT架构与原生架构的冲突。在您看来该如何解决这一?网易云的经验是什么?
陈谔:其实我们所订立的服务化架构,就能提供相关的接口。比如我们可以给企业做HI的分装,提供HI的网关,使得它跟其他的组件能够连接起来。也有一些侵入性很低的方案,先把以前的系统给分装起来再逐步根据需求去做对应的菜单。也就是先把HI抽象出来,然后再逐步分化、逐步推进,因为企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系统全部进行重构,或者推翻重建。
记者:现在谈到云计算,有一个热词叫“生态”,无论是针对行业客户还是开发者,很多厂商都在试图打造一个自己的生态体系。您是否能介绍一下网易云的生态布局?
陈谔:针对于生态,网易云提出了“数字化”的想法。包括网易所擅长的云计算、大数据,及场景化服务都归纳为数字化,以数字经济去做一个支撑的基础。但是,在于行业客户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行业的业务知识比我们想像的可能要复杂得多。为此,网易发展了很多相关的行业专家企业,他们既可能是我们的客户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需要的其实是端到端的服务。对此,网易也有一些能够帮助企业做研发的合作伙伴,通过从业务架构服务化的角度出发,基于我们的技术和标准服务化出一个第三方研发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这其间所交付的这些服务化的系统将来在企业中是有迭代能力的。这就是目前我们在生态层面所推进的事情。
记者:您对未来公有云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展望?对此,网易云会有那些布局?
陈谔:首先,场景化的云服务我们会持续地做下去。另一方面,我们也将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比如考虑到很多企业遇到的数据安全问题,我们也推出了专属云和混合云方案,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场景中的云计算需求。我们希望提供更多、更灵活的组合能力,帮助企业解决业务转型和业务架构重构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