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各种变化,机会转瞬即逝,挑战不断出现的世界,企业想要生存和战胜挑战、抓住机会,就需要不断的进行转型和适应变化。数字化转型是能够帮助企业加快创新、优化资源、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第三平台技术成为各种组织进行数字化转型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于这些组织来说,是否需要向云平台迁移早已不是需要去验证的问题,如何向云平台迁移,如何更好的把云服务和自己的业务相结合才是他们更多思考的问题。比较起私有云,公有云提供的服务往往更丰富,但是对对于数据安全有更多要求或者需要满足行业监管,希望云平台能够提供更多个性化或者行业性功能,把IT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组织来说,私有云才是他们上云的首选。
2017年中国私有云平台建设市场的规模达到了54.6亿美元 (约合380.75亿元人民币)。IDC预测,未来五年整个市场仍将以24.8%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2年整个市场的规模将会达到165.4亿美元 (约合1153.41亿元人民币)。整体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是基础架构硬件,其次是服务和基础架构软件,2017年,这三者的比例分别是51.1%、44.4%和4.5%。虽然在整体市场中的占比最小,但是基础架构软件增速最快。预计到2022年,市场占比上升到6.6%。硬件是构建私有云平台不可缺少的基石,可是云平台的核心却在于软件,软件的发展将影响到硬件和服务的发展方向。
进入快速增长期的私有云将从2018年开始迎来新一轮的迭代更新和建设热潮,其增长来自于:更多的企业和行业开始部署或者建立更大规模的私有云;新应用(数据分析,AI,IoT,移动)和新场景(边缘计算,智慧/平安城市,行业云)对云平台的需求;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促使更多不同类型的用户使用私有云;国家出台的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政策和指导意见大力推动政府和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效率和进行业务创新。另外,受到服务器核心部件内存涨价导致服务器价格全面上涨的影响,IDC预计私有云平台建设市场在未来两年都会有较高的增长率。
从行业来看,相比2016年,2017年政府、金融和电信仍然是在私有云平台建设上花费最多的行业,但是其他行业的投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制造、能源和服务行业的投入增长都超过50%。IDC相信,随着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云相关技术越来越成熟,私有云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各行业未来对私有云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大。
IDC 中国企业级研究部研究经理李昭表示:"私有云市场在中国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增长期,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新架构成为了私有云平台建设市场能够保持快速持续增长的助推器,全栈的云解决方案,云一体机以及混合IT环境的管理和编排将是未来发展的热点。私有云市场拥有庞大的生态体系,企业在发展自身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同时需要积极扩展生态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科技亿万富翁拉里·埃里森资助的研究团队将向英国牛津大学投资1.18亿英镑,用于将AI技术应用于疫苗研究。牛津疫苗研究小组将领导这一项目,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对严重细菌感染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反应。该项目由曾主导新冠疫苗试验的安德鲁·波拉德教授领导,计划采用人体挑战模型,让志愿者在受控条件下接触细菌,然后运用现代免疫学和AI工具来精确识别预测保护效果的免疫反应,以开发针对致命疾病的创新疫苗。
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团队通过网络科学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了大语言模型的内部"认知架构"。研究发现AI模型采用类似鸟类大脑的弱定位架构,模块间通过分布式协作而非专业化分工来处理认知任务。这一发现颠覆了基于功能模块优化的传统思路,指出应充分利用网络级协作来提升AI性能。
据报道,ChatGPT开发商OpenAI计划在印度建设一座耗电量超过1吉瓦的数据中心,目前正寻找当地合作伙伴。该设施预计可容纳至少5.9万片英伟达B200芯片。这可能是OpenAI全球数据中心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为国际用户提供更低延迟服务。OpenAI CEO奥特曼将于下月访问印度,公司还计划年底前在新德里开设办事处。
腾讯和清华研究团队首次从数学理论角度解释了为什么AI需要外部工具。研究证明纯文本AI存在"隐形枷锁",无法突破预训练的能力边界,而工具集成能打破这种限制,让AI获得全新的问题解决策略。团队还开发了ASPO算法,解决了训练AI更早使用工具的技术难题。实验显示配备工具的AI在数学问题上全面超越纯文本版本,展现出三种新奇认知模式,为构建更强大的AI系统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