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交付,特立独行的品味,多样化的体验,全方位的服务……随着一群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企业就不得不从过去“我卖什么消费者买什么”的心态,转变为“消费者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但是,转变心态且不容易,要获取这样的能力还要求企业具备足够敏锐的洞察力——这是摆在企业眼前的大难题,也是推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动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一项同名调研中提出了“数字化重塑”(Digital Reinvention)的概念,调研中指出,如今的市场已经由原来“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个人为中心”的阶段,即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者要求获得由洞察推动的个性化体验。对此,IBM认为,企业必须进行基于认知计算等技术的数字化重塑。
而在今年的IBM Think 2019大会上,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Ginni Rometty进一步提出,当前企业正在进入数字化重塑2.0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数字化和AI规模将进一步扩张,混合云以及关键任务应用将成为新的趋势,同时,可信的基础设施将成为重要支撑。
这意味着,企业正在从“由外而内”被动推进数字化,迈向主动利用云计算、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挖掘数据的潜力,“由内而外”开展数字化重塑阶段。在IBM看来,这是企业必经的一段旅程,目标是“认知型企业”。
那么,什么是认知型企业?在日前发布的《认知型企业: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全面重塑企业——七大成功要素》报告中,IBM这样总结:可以把认知型企业想象成由多个业务平台构成的组织。其中一个或多个业务平台充当核心或主要平台,旨在提供关健的差异化优势。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并访问辅助或支持平台,从而与其他行业或第三方开展合作。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总经理麦俊彦
而业务平台则由功能层构成。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总经理麦俊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数字化重塑的过程中,企业的每个功能层也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其中主要涵盖以下七个关键层:敏捷的创新文化,包括新的技能、员工队伍和工作方式,以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业务平台生态系统,包括特定的行业平台和交易平台;面向前台流程、后台流程及决策的认知型工作流;呈指数级发展的应用技术,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化和区块链;为支持关键工作流和平台而进行综合管理的数据;覆盖新旧解决方案的新一代应用;开放、混合、安全的多云基础架构。
对此,IBM认为,倘若传统企业能够大规模统筹变革,势必可以绝地反击。对外横向延展,对内纵向延伸,这成为了企业获取洞察力的重要途径。如此一来,企业就能够进化出类似人类大脑和感官的功能,自动在外部收集、了解客户需求,再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从内部的平台、架构、数据、人才等关键的企业内核任务作出反应和决策,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客户需求和多变的竞争环境。
IBM全球商业价值研究院合伙人,人工智能/认知计算&分析领域全球负责人Brian Goehring
据IBM全球商业价值研究院合伙人Brian Goehring介绍,“认知型企业报告”起源于IBM与全球100位CEO的探讨,面向超过1.2万个样本进行了调研,最终总结了进阶认知型企业的七大关键要素,即——平台、数据、架构、工作流、敏捷文化、人才、安全和信任。
“这是一个打造‘不对称竞争优势’的过程。当别人还在使用冷兵器时你能用上枪,当别人用上枪时你能用上导弹,这就是‘不对称竞争优势’。只有永远快人一步,才能帮助企业在整个产业链和生态圈中始终保持竞争力。”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数字化业务战略总经理李胜峰表示。
无疑,平台是第一核心。根据IBM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高管表示,他们的企业已经在重新分配部分资本,以便依托平台推进未来发展。而近半数(46%)的高管也表示,他们正在运行、实施或考虑平台模式。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数字化业务战略总经理李胜峰
李胜峰介绍了企业平台发展的三个阶段——小平台、中平台及大平台。具体来看:
小平台指的是企业级的平台,具体作用是整合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为自己服务,主要目的是降本增效,盘活存量。拿IBM自身来说,早在2012-2013年,IBM就把自己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信息化等整合到云计算平台,从而实现了业务的敏捷化。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IBM还实现了对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成百上千条业务线的“可见”,对业务决策的“可荐”,以及对市场风向的“可预见”。
中平台指的是产业级的平台,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和能力,不仅为自己服务,还要服务于整个产业,达到赋能创收、发展增量的目的。车联网平台“安吉星”就是中平台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这一平台,就把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整合在一起,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汽车出行的产业级服务,同时与消费者保持高频交互。
大平台指的是生态级的平台,这是平台发展的终极阶段,也是孵化变量、共创共赢的阶段,它整合的是整个生态的资源和能力,服务的也是整个生态。李胜峰介绍,为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IBM与百联合作在其双创中心引入了超过200个创业企业,这些企业通过自己在AI、大数据、3D打印、仓储机器人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又反过来服务于百联的4000多个门店和7大业态,同时这些核心技术也可以再次输出,为其他行业赋能。
李胜峰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总结了企业平台发展的三阶段,他认为“穷则独善其身”可以看作是小平台,“达则兼济天下”是大平台,而这中间则是中平台。认知型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小平台、中平台的演变,最终形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平台。
构建平台的最大价值不只是企业内外部界限的打通,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变现。能否利用数据驱动业务发展与模式创新,正在逐步拉大企业间的差距。对此,IBM 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认知决策服务总经理朱翊表示,是否由数据驱动是认知型企业与非认知型企业的重要区别。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认知决策服务总经理朱翊
例如,经统计,采用平台业务模式的企业拥有的数据量已经达到平均水平的两倍,而收入则通常达到平均水平的八倍。这意味着,通过有效的数据整合和技术分析,能够带来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全球约 80%的数据仍然位于企业的防火墙之后,而企业数字化重塑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机会,实现数据价值转型。
具体从三个方面来看,无论是服务于客户、提高内部运营效率,还是防范业务风险,都是以数据作为核心基础的。IBM认为,人性化是认知型企业的核心,企业由人构成,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人——这一点至关重要。
朱翊以AI对企业流程的重塑为例,介绍了数据在企业中的价值。他表示,认知型企业对于AI的应用不仅限于点状技术的引进,而是在端到端业务流程各环节利用AI技术赋能,达到流程和业务的重塑,实现人性化体验、自我意识型运营,打造开放的工作流平台。
据介绍,中国的一家国有大型银行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了基于客户行为、产品响应和渠道匹配等模型的营销策略,并结合全量客户的特征,设计了针对性的与精细化的建模方案。最后,他们还建立了一个辅助财富顾问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建议的模型(digital advisor),该大数据项目帮助该银行进一步深入推进了大零售战略,为实现客户满意最大化、产品价值最大化、应用效果最优化三大目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支持平台的构建以及数据驱动的业务重塑,企业还需要兼具“软硬”两个能力——一是高技能的人才,二是开放的架构。
可以说,人才是打造认知型企业的核心动力,如果无法在内部形成统一的认知和技能,很可能就会造成“水土不服”。 IBM研究表明,未来三年,预计全球10大经济体的1.2亿名企业员工将需要进行重新培训,掌握新的技能。但只有11%的首席人力资源官表示他们的组织已经掌握了充分释放这种潜能所需的AI、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技能。
对此,IBM自身通过开发多种AI增能、AI赋能工具,帮助员工、管理者、HR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体验,激发了工作潜能。在人才获取方面,帮助招聘部门实现了35%的雇佣时间的节约。在人才发展方面,降低了20%的供应商的成本,减少了40%的课堂学习时间,同时员工的参与度得到了非常高的增长。所有这些为IBM过去带来了三亿美金的收益,在2017年带来了1.7亿美金成本的节约。
IBM 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认知人力资源转型解决方案负责人侯杰
除此之外,IBM还帮助国内某股份制银行搭建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推动其工作流改造、敏捷文化搭建、员工体验提升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变革。“ IBM自身就是认知型人力资源转型的受益者。IBM也希望通过自身转型得失经验的传授,帮助更多客户走向认知型企业。”IBM 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认知人力资源转型解决方案负责人侯杰说。
从“硬”实力方面看,IBM认为,云计算是企业构建开放和灵活平台的重要基础,而随着云应用的逐步深入,认知型企业需要的则是一个开放、多云混合的基础架构。那么,如何构建这样的一个架构呢? IBM 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云应用服务总经理马勇介绍了三大路径:第一,是把过去成本较高的本地计算资源上的工作负载慢慢迁移到成本较低、计算效率较高的云架构环境下;第二,是构建云原生应用,最大地发挥数字化架构的潜能,实现业务架构和客户服务的弹性扩充;第三,是借助微服务、DevOps等工具构建现代化应用。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云应用服务总经理马勇
据介绍,IBM帮助中国邮政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基于私有云和业务融合的一体化的寄递业务架构,并采用了“厚平台 + 薄应用”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将邮政、速递两个业务板块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中运作,实现了全渠道业务接入,多模式揽收及端 到端的跟踪管控。该平台整合了400+原有产品及服务和77+相应系统,在2018“双11”中从容应对超1亿业务订单量,信息系统运行平稳、保障远超预期。
“当然,企业可以从七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切入。不论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哪个阶段都可以开始认知型企业之旅,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麦俊彦谈到了稳态与敏态结合的“双轮驱动”理论,他表示,“对于企业的稳态业务,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客户价值。对于敏捷、快速迭代的业务,市场的竞争还未完全定型,可能还有很多市场新兴力量在里面参与。为此,IBM推出的 Garage(IBM车库创新)服务,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消除传统的程序和障碍,快速发现错误并不断优化,从而激发组织变革。”
据了解,IBM Garage服务要求创建跨组织的工作空间,以便支持职能团队与IBM及其他参与者相互配合,共同创建、执行和运营新型的业务平台。通过设计思维、敏捷方法帮助企业快速将概念从构思阶段转变为日常运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迭代和创新。
“在数字化重塑这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当中,我们一直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IBM Garage正是IBM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侯杰补充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文章探讨了CIO在2025年应该重点投资的五个AI领域:可信工作流的代理AI、智能文档管理、营销客户数据需求、从数据驱动转向AI驱动、重新审视IT架构以支持AI目标。这些投资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效益,同时成为长期财务回报的倍增器。CIO需要在这些领域制定务实的AI应用策略,简化平台,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Instabase 公司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 12.4 亿美元。该公司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可从多种文件中提取信息并标准化。新资金将用于增强数据提取、分析和搜索功能,以满足企业 AI 需求。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从生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效果图,到创造无限游戏世界,AI 正逐步改变设计流程。尽管人类仍是核心创作者,但 AI 辅助工具正迅速普及,未来可能会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一趋势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建筑师的担忧,也带来了硬件革命和地缘政治影响。
研究显示,高收入公司的CEO正将人工智能置于业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欧美企业声称已具备AI项目的基础条件。专家建议避免过度乐观,关注投资回报,构建稳健的数据基础,并优先考虑循序渐进的推广策略。研究还发现,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层领导有意识地不直接参与AI战略制定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