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计算机突破了人的计算极限,当互联网将全世界连为一体,当人工智能一步步走进生产线和我们的生活场景,当算法的偏见成为公平的干扰因素,当数据安全话题的热度高低不下,当基因编辑技术走上“灰色地带”……“黑客帝国式”的场景遐想将科技与人类的矛盾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甚至有人提出,“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都是由科技公司造成的。”
对于这样的论断,IBM的回应是,“人,才是科技的尺度,人类的价值观与责任决定了科技的未来。”这不只是IBM的期许,也是IBM正在做的事情。除了通过长期的基础研究为人类谋福祉,在今年的IBM中国论坛上,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周忆也向我们描画了IBM的“另一面”。
举个例子。2018年,IBM与联合国、红十字会以及其他GNO组织共同发起了名为“CALL FOR CODE(代码集结号)”的项目,号召全球开发者贡献自己的编程力量,一起应对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飓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网络瘫痪、建筑坍塌、疾病蔓延等灾后困境。为了调动开发者的积极性,IBM在这一过程中出资3000万美元,连续5年在全球举行编程大赛,用以招募天下“英雄好汉”,集结救灾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代码。所有代码已经开发便会立即发布到开源平台,供全球的就在组织和开发者免费使用。
在去年的编程大赛中获奖的冠军是名为“Project Owl”(猫头鹰计划)的组织,该团队利用科技和代码建立起即使通讯网络,其研发的探测器就像猫头鹰的眼睛,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热点在网络瘫痪的极端环境下迅速了解现场灾情,并穿越各种屏障向指挥总部传送信息,解决救灾救援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云平台,还可以形成可视地图并显示幸存者位置,提升救援效率的同时保障救援队员和被救人员的安全。这便是向善的科技。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人才荒”,IBM还率先在全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P-TECH”(Pathway To Technology)。这是由政府、教育机构与企业三方合作的为期6年的项目,面向初中毕业生,通过4+2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贯通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职场软技术培养,为企业培养定向可用人才。在完成学业后,学员将拿到应用科学副学士学位,并优先获得工作机会。这是科技的责任,与此同时,也是IBM作为一个科技企业的担当。
作为百年科技企业,IBM正在用行动传递这样的价值观:让科技造福于人,这既是科技发展的起点也是归属。这样的价值观不仅体现在一个个对外的项目中,也体现在每一个普通员工身上。他们关心食品安全、保护信息安全、温暖空巢老人,甚至用科技实现教育普惠、防控慢性疾病、开发救灾应用……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科技责任的重量,用“向善而行”的科技推动“向上而行”的发展。他们正身体力行肩负科技使命,以责任作为科技进步的动力,并用科技强化承担责任的能力。
致敬每一位“向善而行”的科技人
如果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机构都能所思如此,那么人与科技将建立起更稳固的信任基础,未来将变得更可期,我们也将走得更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Xbox 部门推出了名为 Muse 的生成式 AI 模型,旨在为游戏创造视觉效果和玩法。这一举措反映了微软全面拥抱 AI 技术的战略,尽管游戏开发者对 AI 持谨慎态度。Muse 不仅可能提高游戏开发效率,还有望实现老游戏的现代化改造,但其实际效果和对行业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Sonar收购AutoCodeRover,旨在通过自主AI代理增强其代码质量工具。这项收购将使Sonar客户能够自动化调试和问题修复等任务,让开发者将更多时间用于改进应用程序而非修复bug。AutoCodeRover的AI代理能够自主修复有问题的代码,将与Sonar的工具集成,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成本。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数据中心的变革。为满足 AI workload 的需求,数据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电力消耗增长、散热压力和设备重量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包括 AI 专用硬件、可再生能源、液冷技术等。同时,数据中心还需平衡监管压力和社区关切。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将决定 AI 技术能否实现其变革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