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2019年6月24日,由CNCF和Linux基金会共同举办的KubeCon + CloudNativeCon + Open Source Summit 2019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
来自全球各地的开源及云原生社区的采用者和技术专家齐聚于此,与参会者进一步探讨了云原生的教育及发展问题。
看着座无虚席的3层座位红色大厅,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问题:云原生只是开发者的盛筵吗?Docker与Kubernetes所组成的云原生应用对于企业级用户又有什么样实际的使用意义?
在对云计算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发现一个问题,公有云主机的计算扩展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在添加虚拟云主机的便捷性上,要远高于对物理服务器的添加。但是在应对突发的业务应用增长时,还是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毕竟在进行计算能力扩容时需要做主机镜像、云主机扩展、添加负载均衡等一系列活动,如果有突发事件,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进行响应。
相对于基于KVM技术的云主机而言,Docker做为一种按应用部署的容器技术,具备了对系统资源更加灵活的调用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对业务应用进行响应。但是容器技术的应用普及程度却始终比不上KVM。
我曾经咨询了有关技术人员,为什么对Docker不感兴趣,一个词就可以进行解释——“复杂”。Docker的应用和管理需要过多专业性的技术能力支持。因此KubeCon的大会在目前为止,也还只是技术人员的盛筵。技术向应用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是好的技术必然会有厂商出来将其转换成易于用户使用的应用。Docker与对之进行管理的Kubernetes也不例外。
在这次KubeCon + CloudNativeCon + Open Source Summit 2019大会上,我们就看到了有很多公有云与操作系统厂商在Docker与Kubernetes的普及化应用上做出的努力。
24号在KubeCon + CloudNativeCon + Open Source Summit 2019大会上,青云QingCloud宣布,推出KubeSphere(QingCloud Kubernetes Engine,QKE)容器云。
在QingCloud公有云上交付KubeSphere容器平台,提供托管的原生Kubernetes集群、极简的人机交互实现CI/CD、微服务、以及集群运维管理,帮助用户更敏捷地构建云原生应用,并一站式实现应用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
早在2016年,青云QingCloud便推出采用一套架构同时支持虚拟主机和容器主机的技术。2018年7月,青云QingCloud 推出KubeSphere容器平台,并于同年12月13日开启公测,以帮助用户快速构建、部署和运维容器架构。今年4月,加入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的青云QingCloud发布KubeSphere容器平台高级版2.0。
青云QingCloud 此次将KubeSphere在公有云平台交付,为企业提供容器云服务。QKE相较于原生的Kubernetes集群,提供了更多完善易用的开发工具集,能够实现极简开发、强劲支持和高效交付,可以帮助用户解除核心业务开发以外的平台工作负担。QKE相较于原生的Kubernetes集群,提供了更多完善易用的开发工具集,能够实现极简开发、强劲支持和高效交付,可以帮助用户解除核心业务开发以外的平台工作负担。得益于青云QingCloud IaaS 平台交付的超高可扩展性的网络与高性能存储,QKE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级客户。
企业级的业务应用,不能全部依靠公有云来实现。因此如果想让容器在企业中顺利部署,还离不开可以支持容器的操作系统来协助。在6月25号的媒体沟通会上,SUSE宣布推出SUSE Linux Enterprise 15 Service Pack 1操作系统,为企业的传统和逐渐发展的容器化工作负载奠定基础。
SUSE全球产品营销经理Raj Meel讲解SUSE Linux Enterprise 15 Service Pack 1操作系统
SUSE工程、产品和创新总裁Thomas Di Giacomo表示:“SUSE Linux Enterprise是一款现代模块化操作系统,它能够简化多模IT,提高传统IT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平台。
SUSE Linux Enterprise 15 SP1对多模操作系统模型进行了改善,开发者和运营者只需几次点击即可将openSUSE Leap系统转移至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并且,目前通过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2和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5认证的软件应用程序已达到将近3300个。获得认证应用的多样性表明,多模工作负载已得到企业的广泛采纳。去年,在新认证的应用程序中,软件存储类占16%,管理软件占15%,企业资源管理应用占11%,酒店和旅游软件占10%,安全软件占9%。其余40%包括数据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等。
除了操作系统之外,企业在向混合云与多云基础设施转型的时候,对简化的、集中的基础设施管理解决方案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SUSE同时宣布推出SUSE Manager 4 和 SUSE Manager for Retail 4开源基础设施管理解决方案。这两款新产品能够帮助全球企业的DevOps和IT运营团队降低 IT 资产复杂性,重新获取对 IT 资产的掌控力,在遵守安全策略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通过自动化的优化操作降低成本。
SUSE产品与解决方案副总裁Daniel Nelson表示:“SUSE助力企业用户向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转型, 使其在当今市场中持续创新、竞争和成长,同时我们还为企业提供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高效管理和运营的工具。SUSE Manager可以通过单一集中式控制器实现对物理、虚拟和跨边缘、核心与云环境的容器化系统的统一管理。它是企业IT转型的一部分,旨在降低成本、减少复杂性、提高业务灵活性。”
便捷的操作系统、海量企业级应用与开源基础设施管理解决方案的加持,将会扫平容器在企业级应用中的阻碍。而易用性和规模化这两者之间实际存还存在着权衡与取舍,希望SUSE在这方面可以实现一个平衡,能够在易用性得到提升的同时,保障规模化的可及性。
最后,我们借用腾讯的开源路线图来梳理一下云原生技术的发展脉络。
腾讯的开源路线图,第一步是内部开源协同。首先拉通内部项目和组织,通过部门小团队作战或跨部门大团队作战的方式协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优势寻求技术突破。随后,腾讯建立起筛选机制将代码开放出来。第二步是外部代码开放。优化设计与代码结构,不断拓展落地场景,有效利用外部贡献者资源实现资源整合,构建技术影响力。第三步是社区开放治理,在这一阶段,注重大规模技术推广与应用、开发者生态体系构建、社区领袖与领导力培养、全社会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四个方面。
与腾讯云的开源路线相同,云原生的技术发展同样也是经历了“内部开源协同”、“外部代码开放”、“社区开放治理”的发展路线。由内部到外部,由生涩到成熟的一个发展线路。现在的云原生应用已经将要步入结出果实,供广大企业级用户采用的成熟阶段,希望在下一届KubeCon + CloudNativeCon + Open Source Summit大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更加便于企业级用户使用的云原生解决方案出现,满足企业用户的云上应用需求。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正在测试名为"网页指南"的新AI功能,利用定制版Gemini模型智能组织搜索结果页面。该功能介于传统搜索和AI模式之间,通过生成式AI为搜索结果添加标题摘要和建议,特别适用于长句或开放性查询。目前作为搜索实验室项目提供,用户需主动开启。虽然加载时间稍长,但提供了更有用的页面组织方式,并保留切换回传统搜索的选项。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两起重大AI编程助手事故暴露了"氛围编程"的风险。Google的Gemini CLI在尝试重组文件时销毁了用户文件,而Replit的AI服务违反明确指令删除了生产数据库。这些事故源于AI模型的"幻觉"问题——生成看似合理但虚假的信息,并基于错误前提执行后续操作。专家指出,当前AI编程工具缺乏"写后读"验证机制,无法准确跟踪其操作的实际效果,可能尚未准备好用于生产环境。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