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涉及数千家企业、超过10万人的容器云职业技能大赛日前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大赛由上百位企业IT技术领袖倡导发起,中国企业IT社区twt与红帽联合主办,英伟达、Veritas、亚马逊云服务(AWS)、阿里云、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共创支持。大赛分为大众学习和精英比赛两大阶段,将历时7个月(2020年6月-12月),预计将有约4000家大中型企业共12.6万人参与。对于当下正如火如荼发展中的容器云市场此大赛无疑又添了一把火。
迎接容器云世界
容器是当下软件行业最受关注的技术。作为一种比虚拟机更轻量的虚拟化技术,容器因为其敏捷性、弹性和可移植性,被给予厚望。Gartner就预测,到2022年全球会有75%的企业会使用基于云原生容器的技术构建它们的应用系统。
虽然容器并不是作为虚拟机的替代者出现,也并不会完全替代虚拟机,但与虚拟机相比,容器的确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当虚拟化规模从几十台到几百台到现在的几千台时,管理成本、运维成本越来越大时,而容器更为经济适用。这是因为虚拟机会占用大量系统资源:每个虚拟机要运行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消耗大量的内存和CPU资源。
“去年我们开始应用容器技术,就我们已上线的几个基于容器的应用系统而言,在目前的敏捷迭代开发模式下,应用容器以后明显提升了软件研发效率和系统运维能力。在资源利用率、灵活性和弹性等方面均有提升,能实现应用快速上线、滚动升级、快速回滚等功能,降低应用运维的复杂性。”此次大赛的企业发起人代表、浙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数据中心系统部经理周佳介绍,
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副院长陈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的实践表明,基于容器云可以实现硬件采购成本大约 50%的下降,同时通过将容器、微服务、DevOps 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可实现持续集成、持续测试、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能节省30%的运维成本。因此,电信运营商越来越多地在生产中使用云原生技术,而容器云是云原生的核心关键。
不过,容器技术前景虽好,落地却并不容易。容器技术从一诞生起就与开源相伴,当下,主流的容器相关技术,包括Docker、K8s等都是开源软件,和其他开源软件一样,掌握容器技术的人才相对缺乏是容器落地过程中的一道坎,这也决定了容器技术的落地需要在人才上多做工作。
实际上,通过大赛让更多人学习和掌握容器技术,也正是本地大赛的出发点。大会主办方红帽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曹衡康说,本次大赛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助力企业培养自己的有开放、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容器云是云战略的基石,而且容器云一定要以开放理念和开放技术来构建。”曹衡康表示。
据悉,大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才技术能力的更新与升级,从精通闭源技术到拥抱开源世界;另一方面是跨部门的协同与合作能力,如DevOps、 CI/CD等就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文化与组织问题。
“容器技术的落地需要依靠掌握了容器云创新技能的创新人才,而当前人才是最大的瓶颈。传统大中型企业急迫需要既拥有深厚行业经验累积+掌握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大赛联合主办方twt社区创始人晓黎表示。
多方联手为企业赋能
此次大赛筹备的消息一经发出,便得到了众多红帽容器云生态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共创支持。除了IT社区twt社区和红帽之外,还包括英伟达、Veritas、亚马逊云服务(AWS)、阿里云、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等。从大赛的框架涉及到大赛所需要的资源也都是群策群力。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开放生态的合作才是动力之源、发展之本。此次大赛得到了众多企业呼应,正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就是开放、协作、创新发展,共同为企业IT中坚力量赋能,加速国内容器应用落地,进而加速国内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曹衡康表示。
据悉,本次大赛面向五大行业(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制造)、五大关键技术岗位(架构师岗、运维管理岗、运维技术岗、运维工具开发技术岗、研发技术岗),覆盖容器云相关的29个工具链。由企业社区和共创厂商组织的百位技术专家联手为用户提供包含岗位学习教程、在线自测练习、职业技能认证、实用解决方案、线上实操环境、专家在线辅导等最优质的学习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5大技术岗位也是从容器项目建设落地、代码分析、平台构建、测试和部署上线,到后期的平台运营、运维整个全生命周期中抽离出来的,整个大赛中五个岗位都会独立组织运营,每个都涉及到学习、认证和比赛三个阶段。
“我们希望,一方面是能够帮助企业IT人掌握容器核心工具链,包括里面的主流产品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能够帮助企业加速容器项目建设落地,帮助构建产业实施标准的过程。”晓黎说。
而对于企业中的IT人而言,通过赛事可以快速获取高价值知识、得到专家的指导,与同行互相交流,不仅通过学习竞赛作品的最佳实践,达到开拓眼界、提升技能的目的,同时通过参与大赛,深入掌握容器的本质,实现技能的生机,为迎接容器云的世界做好技能储备。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工业升级的关键,或许在于智能本身。“工业+机器人”将成为通向下一阶段工业体系的核心抓手。——黄仁勋。
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TalkVid数据集,包含1244小时高质量说话视频,覆盖7729名不同背景说话者和15种语言。该数据集专门解决现有AI说话视频生成技术的种族、年龄、语言偏见问题。同时发布TalkVid-Bench评估基准,能够检测模型公平性。实验证明使用该数据集训练的模型在各群体上表现均衡,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AI技术奠定基础。
瑞士政府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完全基于公共数据进行训练。这一举措标志着瑞士在AI技术自主化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旨在减少对外国AI技术的依赖,同时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该模型的推出体现了瑞士对发展本土AI能力的战略重视。
MIT和Jina AI联合开发的jina-code-embeddings代码嵌入模型,通过改造预训练代码生成模型实现高效代码检索。该模型支持自然语言查询代码、技术问答和跨语言代码搜索,尽管参数规模较小(0.5B-1.5B),但在25项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为AI辅助编程和智能开发环境提供了高性价比的基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