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从古至今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基地,成规企业有一万两千多家,民营、私营企业众多,商业类型丰富,为数字化的实践场景提供了充足的施展空间,是数字化创新和生态发展的绝佳舞台。
同时,苏州也是典型的区县经济发展均衡且快速的地市典型,从2020政府工作报告汇总来看,苏州GDP突破2万亿,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区县均保持了5%左右的经济增速,这其中ICT生态的繁荣与数字化的赋能提速功不可没。
后疫情时代,借着数字经济成长的“东风”,各行业正加速数字化转型,从区域竞争角度看,能否把握住数字化发展的机遇,决定了能否走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前列。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能否抓住这一轮风口,决定着企业能否赶上下一轮发展的快车。
今年1月,苏州市发布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这意味着数字苏州开始提速,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县辐射产业集群,将形成巨大的势能。
苏州的区县产业结构也颇具特色,比如昆山就是著名的工业制造业基地,目前已拥有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2个主导产业链,培育了13家享誉全国的龙头企业;张家港的支柱产业是传统的纺织和冶金,在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装备等创新领域都有很好的建树,如先进特色半导体产业就是特别的亮点。
目前,华为的生态合作伙伴已经遍及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和几大城区,深入服务于当地的数字化转型。
华为与苏州的各区县缘分由来已久。
近年来,数字化成为政企行业共同的认知,数字化转型也逐渐深入区县,其中张家港已成长为县级市数字化转型的新标杆。在与“懂行人”华为合作,走向纵深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张家港成绩斐然。
在智慧城市方面,19年4月,张家港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抢先布局,打响“全国智慧城市县域标杆”拔尖战;在智慧金融方面,张家港农商银行与华为深度合作,以“平台+AI+生态”为基础,共建金融鲲鹏开放生态,以最终实现智慧金融,打造“数字张家港农商银行”的愿景。
在常熟,2019年华为云(常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以常熟市为样板,优先建设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和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让在常熟市范围内注册的公司都可以使用该中心提供的服务。
在吴江,吴江区与华为签署工业互联网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吴江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并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双方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实施路径,打造“城+市+产”三位一体的数字吴江。
不难发现,苏州及其区县数字化的提速,已离不开华为这位数字化的合作伙伴。华为也将进一步提升区县营商环境,打造区县品牌影响力,更好地联合当地伙伴服务区县客户数字化建设。
华为坚持“从行业场景的实践中来,到行业场景的开拓中去”,携手合作伙伴打造繁荣生态,进一步释放生态潜能。
回顾2020年华为苏州政企业务稳步前行,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加速、推动智能升级。始终坚持“让利伙伴”,助力伙伴成长,目前在苏州,华为已经与200家以上的合作伙伴携手同行,联合伙伴服务客户超过500家,其中有30%伙伴和客户在区县进行合作。
展望2021年,“懂行人”华为将持续与苏州携手同行、重点投入,加大对伙伴支持。同时聚焦行业,下沉区县,牵引总代、分销伙伴投入区县,完善区县伙伴组织架构,提升整体运营能力。
3月30日开始,华为启动“2021苏州区县合作伙伴招募会”,首站已在张家港举办完毕。随后将在常熟(4月7日),吴江(4月8日),昆山(4月12日),太仓(4月14日)陆续举办,持续扎根苏州各区县,加速苏州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