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杨涛
2021年11月9日,在操作系统产业峰会2021现场,华为携手社区全体伙伴,共同将 openEuler (以下简称“欧拉”)开源操作系统正式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杨涛先生现场接受了至顶网的独家专访,分享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包括如何看待中国开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工作推进情况,以及欧拉捐赠对于中国开源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等。以下是杨涛理事长所阐述观点的详细内容:
关于愿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将以不断孵化出世界级的开源项目,并成为国际一流的开源基金会为愿景
要孵化世界级的开源项目,首先要有非常开放的心态。不能仅仅盯着中国现有的这些科技公司或研发机构,还要放眼全球、瞄准海外先进的技术公司乃至开源社区。所以在过去一年内,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所发展的项目并不贪多,而是聚焦于高价值的核心项目,做有针对性的、更看重质量的孵化工作;同时基金会也期望并正在开展与海外开源基金会及开源社区的联动。像欧洲、日韩等地,都具备非常好的从研发乃至整个生态链的支撑,所以,对内要找到这些核心的、强有力的项目,对外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去参与开源合作,争取更多的伙伴。
关于基金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促进项目成功推动机构制度完善
挑战方面,与国际上已经非常成熟的开源基金会相比,无论从平台构建、流程制度还是 IT 能力,以及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等,都有一定的差距。基金会需要客观地去面对差距,正视不足;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中国庞大的市场、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部分中国企业已具备的国际影响力,这些都是可以依托的良好基础,所以说我们既有不足,也有优势。
针对不足,首先不能急。无论是制度的建设、流程的建设、IT 平台的建设,都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同时要找准方向,聚集资源,让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核心项目。因为只有项目的成功才能牵引制度流程的完善和成熟。孰先孰后,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以项目为纲,以生态为目,纲举目张;以基金会为舵,以开发者为桨,舵定桨动”,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运作方式和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运作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项目一步步地走向成功,逐渐在国际上真正地形成影响力。项目的成功也将推进基金会在制度、流程等方面的完善和优化。
关于商业属性和开源之间的冲突——开源与商业可以有效的结合
开源的发展是从最初的少量极客,发展到这些开源开放精神的倡导者们进入到更广泛的社区,再发展到大公司不断地将开源研发模式与企业的商业价值进行融合,这是一个非常正常且自然发展的过程。因为有了商业上的牵引和助推,使得整个开源社区更加活跃,参与者更多样,从而使项目获得了更有力的支撑,才能使大型项目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类似欧拉这样的大型项目,它拥有数千万行,甚至上亿行代码,这肯定不是某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来自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覆盖各类硬件的芯片公司、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各场景中牵引商业落地的应用使用者、应用开发者等等,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也需要不断以商业为之灌溉。不单是操作系统,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也类似。所以说商业对开源项目起到一定程度的助力和牵引,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能把它跟开源开放的精神对立起来,相反,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结合。
在此基础之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作为一个中立的、更为公平公正的平台,不会涉足商业利益。基金会更多的还是通过组织工作,使无论是有商业诉求的公司、还是有科技贡献的机构,以及广大的开发者在开源项目上能各取所需。有些机构在其中获得的是技术发展,有些公司获得的是商业利益,我们只要把整个逻辑梳理出来,在其中作为一个流程制度的推动者,这样就发挥了价值。
关于欧拉开源及捐赠的意义和价值——意义重大
欧拉的开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产业价值,其意义重大。目前我们在操作系统技术底座上,存在历史遗留下来所谓的“软烟囱”问题,如果不能够依靠市场的推力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带来市场的碎片化,市场的碎片化又造成重复造轮子。这使得研发人员以及生态伙伴所面临的整个研发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所获得的商业收益也会相对缩小。所以如何整合“软烟囱”非常重要。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开源。在过去的 30 多年的时间里,全球已经衍生了大量的开源项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证明了,针对关键技术领域、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通过开源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回到目前我国“缺芯少魂”的现状来看,如果通过开源的方式能够适度地有效整合上述的“软烟囱”,避免重复开发,能够在一个相对共性的根技术上面,或者说在统一的底座上面,再去开发各自不同垂域的具体版本,这才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华为公司宣布把欧拉开源社区、代码、知识产权以及相应的品牌捐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同时也期望其它企业、机构有更多类似的优秀项目捐赠给我们,大家能够真正地在大领域上形成合力。因为即使像华为这样投入了巨大研发力量的公司,也不可能把一个系统做到完善完美。我相信,只有通过开源合作这一路径,聚拢更多公司、机构参与,才能把一个系统真正做好,使其具有全球影响力。
关于基金会在欧拉捐赠后如何发挥作用——主要在开源文化、宣传、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支撑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将以现有的开源社区为基础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作用,具体包括:首先,从战略层面,与已有的社区进行频繁的战略互动和研讨,从更广域、更中立的视角识别出产业真正的需求,引导战略资源向需要的方面去投入。牵引的是整个生态上面的各类机构,大家共同参与战略拟定、战略协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同时,在参与社区运营方面,进一步发挥中立机构的平台作用,在开源文化、宣传、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支撑,并从一个更中立的视角来协同各家公司的关系。以知识产权联盟的建设、专利池的构筑为例,单一企业放在整个行业的大环境中可能不具备影响方向的能力,但是如果有多家企业共同参与知识产权联盟及专利池的构建,便可通过形成大系统帮助相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甚至还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海外公司、海外开发者和机构加入,相信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式。
此外,我们也会和已有的社区在开源的文化传播、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联动、发挥作用。
关于后续欧拉的运营管理及资金问题——尊重既有社区运作规则,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
运营资金只是我们获得捐赠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些资金的价值远远小于代码的价值,我们更强调的是代码的捐赠。而且目前的欧拉项目已经过将近两年的运营,有一定既有资金的沉淀与保障,所以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不在资金上面,我们更多的还是投入力量保障项目生态的协同发展。欧拉的社区管理目前也有非常完备的既有团队,基金会要做的是在有需要的环节,帮助开源社区更好的发展,包括知识产权上的专业支持、与海外开源基金会的对接等。即,在完全尊重既有社区运作规则的基础之上,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
关于开源和未来数字化发展的关系——数字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开源是有效方式
开源虽然只发展了几十年,但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却代表着一个高度协同的模式。从狩猎时代几十人的协同,到农耕时代几百人上千人的协同,再到传统工业化时代上万人的协同,以至数字经济时代百万人的协同。这是由于整个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复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单一国家,或单一公司、机构来解决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怎么通过分布式的方式协同合作?显然开源的协作方式是最为有效的,它发挥了打破国家边界,打破企业边界进行协同的优点。所以从过去的多场开源与闭源的竞争中可以看到,开源的生命力是巨大的,因为它是集众智。只有集众智才能真正地实现开源精神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开源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在科技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关于基金会对未来的思考和计划——学习态度、基础能力、发展人才
未来发展方面我们有三个重要的思考。
第一、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地学习,尊重在过去几十年来在开源界积累的非常好的经验,开放心态,开阔胸怀,充分借鉴既有的优秀运作模式。避免走类似机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走的弯路。从机制层面,基于一些中国特色,在开源治理的方向上叠加一些创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强调对 IT 基础设施、工具软件等方面的构建。在这方面海外的开源基金会有成熟的经验,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所以他们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要正视这方面的不足,在基础软件构建、开发基础平台以及开发环境构建上面,一方面要借助大公司的力量,同时也要倡导以开源的方式来促进基础能力的提升。
第三、期待有更多的开源专业人才加入到开源的大事业、大生态之中。中国已从开源的使用大国成长为贡献大国,今后要在创新方面实现引领,这需要我们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比如未来在开源治理方式、开源价值观等方面,我们将通过基金会现有的一个开源项目工作组进行相关的顶层设计。综上所述,我们首先要有学习态度,其次要构筑好基础能力,同时要进行人才培养。基于此,相信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探讨了生成式 AI 和大语言模型 (LLMs) 即将实现的近乎无限记忆能力这一重大突破。通过新的架构设计,AI 系统将能够存储和检索几乎无限量的对话历史,实现持续性的上下文理解和个性化交互。这项技术将彻底改变 AI 的应用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探讨了风险投资家史蒂夫·贾维特森对摩尔定律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摩尔定律早在19世纪就已开始,并非仅限于晶体管技术。文章还分析了英伟达的成功、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以及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深远影响。贾维特森的观点为我们理解技术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XAI 的巨像数据中心项目以惊人速度崛起,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 AI 数据中心,它不仅展现了惊人的技术实力,还引发了诸多争议。本文将聚焦项目的快速建设、引发的法律问题以及信息验证难题,探讨这一突破性项目对 AI 行业的深远影响。
2024年科技界焦点聚集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上。从生成式AI应用的普及到AI代理的兴起,再到技术治理和未来工作方式的思考,本文精选的10本必读书籍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来自行业先驱、学术专家和资深科技记者的洞见,将帮助读者在AI驱动的世界中找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