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企业财务智能管理需求不断提升,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融合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11月18日,由科大讯飞举办的“全球1024开发者节”分论坛——财务数智化创新实践高峰论坛在合肥召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院长刘勤、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CFO段大为、元年科技和科大讯飞合资公司-上海智飞元年总经理鲁湘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本次活动以“AI驱动 财务向新”为主题,聚焦财务数智化发展趋势及企业财务管理场景智能应用创新实践,探讨财务数智化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会上,元年科技联合科大讯飞重磅推出首个明星产品报账机器人,该机器人基于元年方舟PaaS平台+讯飞AI核心技术为底层平台,旨为财务数字化全面升级开辟一条智能化路径。

会计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院长刘勤在会上提到财务智能发展的政策方针:“2021年,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会计职能对内对外拓展,研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与会计的基础工作,管理会计实践、财务会计工作和单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国资委在《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主动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充分发挥财务作为天然数据中心的优势,推动财务管理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院长刘勤
AI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以及赋能引擎,企业智能财务管理对AI应用的需求愈发明显。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CFO段大为提到:“在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有着深厚的积累和广泛的应用,我们不触碰财务信息化的赛道,但我们希望能与元年科技在财务领域做的很好的信息化系统和产品做技术上的整合,将财务工作者从单一繁重的会计工作中转移出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CFO段大为
除此之外,元年科技和科大讯飞合资公司-上海智飞元年总经理鲁湘首次对外发布第一阶段产品报账机器人。经过历时3年的内部实践打磨,智飞推出基于元年方舟PaaS平台+讯飞AI核心技术为底层平台的报账机器人,将智能填单、智能收单、智能审单、智能客服功能应用在商旅、商城、应付报账、费用报销、应收报账等业务场景中,帮助基层会计人员完成审核工作,让业务环节机制更提效、管理分析更高效智能、系统运维更灵活敏捷。
元年科技和科大讯飞合资公司-上海智飞元年总经理鲁湘
早在2019年,元年科技与科大讯飞在财务智能领域达成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并于2022年2月正式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上海智飞元年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元年科技作为中国领先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商,在财务共享和管理会计领域拥有二十多年的咨询和系统实践,为企业提供以数字化转型咨询为顶层牵引,以方舟企业数字化PaaS平台为底层技术支撑的从专业咨询到软件销售和实施、云服务、运营维护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一体化解决方案,用管理会计理念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帮助数千家大型企业实现效率提升和财富增长。而科大讯飞作为亚太地区知名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深耕人工智能领域二十多年,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知识图谱、逻辑推理等技术上不断创新,双方的合作将企业财务管理与智能技术紧密融合,用AI和数据驱动财务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提到,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聚焦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重点领域。科大讯飞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与元年科技在智能财务发展上达成“AI+IT”的认知默契,共同研发智能化系列产品(智能审单、智能助手、报账机器人等)。报账机器人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成果,实现了报账全流程智能化、智能设备应用、发票OCR及票据验真、RPA应用、 智能审单引擎、员工信用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员工填报时间节省66%,每年成本节约450万元;对私对公财务审核整体提效52%,释放了30%的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方便快捷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风险管控。
下一阶段,元年科技与科大讯飞的合作将围绕自动化展开,基于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理解,研发会记账、会思考、会学习的会计机器人,辅助中层会计人员,将财务工作逐渐向智能化转移,打造更多可落地的产品及方案,构建“共创共赢”的合作生态体系,助力财务数字化全面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这项由索非亚大学INSAIT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同完成的研究,揭示了大语言模型在数学定理证明中普遍存在的"迎合性"问题。研究团队构建了BrokenMath基准测试集,包含504道精心设计的错误数学命题,用于评估主流AI模型能否识别并纠正错误陈述。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的隐私保护AI文本生成方法,通过"控制代码"系统指导AI生成虚假敏感信息来替代真实数据。该方法采用"藏身于众"策略,在医疗法律等敏感领域测试中实现了接近零的隐私泄露率,同时保持了高质量的文本生成效果,为高风险领域的AI应用提供了实用的隐私保护解决方案。
实验室和真实使用测试显示,iPhone Air电池续航能够满足一整天的典型使用需求。在CNET进行的三小时视频流媒体压力测试中,iPhone Air仅消耗15%电量,表现与iPhone 15相当。在45分钟高强度使用测试中表现稍逊,但在实际日常使用场景下,用户反馈iPhone Air能够稳定支撑全天使用,有线充电速度也比较理想。
这项由Reactive AI提出的稀疏查询注意力机制通过减少查询头数量而非键值头数量,直接降低了注意力层的计算复杂度,实现了2-3倍的训练和编码加速。该方法在长序列处理中表现出色,在20万词汇序列上达到3.5倍加速,且模型质量损失微乎其微,为计算密集型AI应用提供了新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