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artner高级首席分析师 费天祺
Gartner 高级研究总监 孙鑫
Gartner 高级研究总监 顾星宇
随着“数据中台”(data middle office,DMO)的普及,中国企业机构希望能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中台背后的数据资产。数据中台早年在一些领域的成功案例使得整个市场对这一概念抱有过高的期望。如今,大多数企业机构仍然认同DMO的概念,但同时也在寻求适当的方法将其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根据Gartner最近的一项调研(见图1),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机构依然对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感到困惑。
图1:中国企业对于建设数据中台的态度
而今数据中台这一术语在市场上已逐渐淡化。终端用户和技术提供商两方对数据中台的关注点,都已从概念本身转向最终能实现的数据价值和所需要的能力。为确保顺利向DMO过度,企业机构必须优先考虑以下三个事项。
明确数据中台的价值主张
DMO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数据一致性和可复用性。这些能力进而可以支持敏捷的数据驱动式管理和组装式D&A服务/产品,以实现业务优化和进一步的数字化。然而,数据中台并非一个颠覆性的技术或工具,也不是一个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的单一项目。相反,它是一种D&A战略设计,可以通过利用一系列技术和业务实践,将它们与企业机构的整体业务战略挂钩,从而服务于不同的业务重点。
在市场中,“数据中台”是一个总括性术语,包含了D&A基础、D&A标准化以及D&A变现这三个主要数据价值主张的各个方面。Gartner定义了D&A领域的三种基本价值主张——基础设施、业务赋能和转型驱动——三者的收益水平呈渐进式增长。这一价值主张框架也可以视作DMO演进的各个阶段。
根据不同客户的成熟度阶段,DMO带来的价值认知和能力体现不同。信息化水平、数据就绪度和D&A素养水平将成为评估企业数据中台部署能力和部署空间的重要维度。此外,随着业务复杂性和业务规模的增加,数据中台的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中台并不是为小型企业或业务内容稳定不变的企业而设计的。这类企业机构的D&A领导者应更多地关注较为精简地或具有针对性地D&A项目,从而快速实现业务回报。
根据优先级划定数据中台的范围
在确定了价值主张并了解组织当前状态后,企业机构就可以开始根据目标重点来确定需要实现的数据中台的范围。以往,数据中台一直被视为一个资源密集型的综合性D&A平台,由多个模块构成。但其实,企业机构并非一定要抱着这样的看法,从头开始搭建一个端到端的DMO。
对于数据中台的扩展范围以及是否应该覆盖整个D&A平台,各方观点不一。供应商通常根据自己技术产品的优势来营销数据中台。然而,D&A领导者应根据自身的目标和优先任务、现有D&A架构和生态系统以及资源配置,确定数据中台的技术范围。图2展示了Gartner观察到的不同企业机构中最常见的四种关注类型。
图2:四种常见的数据中台类型
超越技术层面,推动数据中台的长期成功
尽管D&A领导者可以轻松地捕捉和呼应数据中台地概念,但在企业内部地推广中仍有挑战。与纯粹的技术项目不同,数据中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部门和业务受众的积极参与和协作。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业务用户会将DMO也视为纯粹的技术项目,例如部署数据仓库、部署报表平台或启动数据治理平台。因此,他们错误地认为DMO“应该”不需要他们过多的参与。业务部门对此缺乏共识和理解,是很多企业机构部署数据中台失败的原因。同时,这也会削弱企业机构内部对D&A项目的信任。
为避免这些情况发生,D&A领导者应利用敏捷交付方法,将D&A组织模式重塑为融合团队架构;建立具体的业务价值流程图;并设置级联指标以跟踪进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
主动型 AI 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次进化,它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自主决策和追求目标。这种 AI 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制定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性。它将彻底改变机器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为人机协作开启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透明度和伦理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