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天,人间一年”,道出了AI技术在过去一年中的飞速进步。Gartner预测,2025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支出将达到 6440 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76.4%。
现在,AI技术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时代。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观察到,人工智能技术就像毛细血管般分型裂变成各种细微的路下,就像大模型,参数设置差之毫厘,结果却能相差千里。这种演化轨迹与人类语言的进化惊人相似,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渐分化为当代常用的数十种现代语言,这次差异恰恰构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在见证AI领域技术光谱的形成,从云端到边缘、开源到闭源、大模型到小模型……这些问题正困扰着全球数以万计的企业决策者,站在AI转型的十字路口,企业必须快速作出决策,因为错失技术机会,可能意味着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落后一步。
企业该如何做出选择?“各种技术路线看似对立,实则共同编织着智能时代的全景图。”正如至顶科技CEO高飞所言,我们究竟应该坚持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还是寻求更高级的辩证统一。
2025年4月23日,微软创想未来峰会上将开启一场主题为“向左走、向右走 解码企业智能化转型之路”的深度对话,韦青与高飞将围绕企业在AI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迷思展开对话,帮助企业厘清当前技术的复杂性,为决策者提供可行的决策指南。
开源与闭源: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在开源与闭源的技术选择上,当前更多是“安全性”与“创新速度”的取舍。开源模型让企业能够快速搭建原型,降低初期投入,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和技术不确定性,也让许多企业心存疑虑。微软是如何帮助企业应在商业化和技术开发之间找到一个中间地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大模型与小模型:性能与成本的博弈
大模型和小模型的选择一直是AI落地中的热点话题。虽然大模型的强大性能在很多场景中无可替代,但它们对硬件资源和专业场景的需求,使得许多企业在实际部署时却陷入了困境。小模型的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让它在一些特定领域脱颖而出。企业应如何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做出最明智的技术选择,微软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时有哪些做法。
云端与本地:技术架构的深度博弈
随着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本地化部署,这样能最大程度地掌控数据。然而,云端部署凭借其灵活性、可扩展性和便捷性,依然是许多企业的首选。云端与本地化部署各有千秋,如何在数据安全、运维成本、架构灵活性等方面做出平衡,成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微软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帮助客户构建既安全又高效的部署方案,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提升业务效率
从RAG到智能体:AI应用的新变革
从RAG(检索增强生成)到Agent技术,AI圈子的话题更替速度明显变快,它们的本质都是让模型与企业自身的数据、工作流进行连接与交互。企业将如何应用两者带来业务价值?同时微软是如何通过智能Copilot副驾驶®实现跨产品线协同工作,从而推动用户生产力和决策效率的提升。
在这个技术范式快速裂变的时代,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能够持续校准的"战略导航"。对话将帮助决策者在技术变革的迷雾中,既把握当下机遇,又锚定长期方向,在AI竞赛中赢得战略主动权。
2025年4月23日,下午16:30-17:00,微软创想未来峰会主会场“创想未来坊”,我们邀您加入 "向左走、向右走 解码企业智能化转型之路" 的思辨现场,与行业领袖直面AI浪潮中的关键抉择,在碰撞中预见未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明确表示要成为互联网一切事物的主导界面。AI智能体正在改变用户的数字习惯,从健康记录分析到购物指导,ChatGPT已经在多个领域扩展影响力。用户快速采用AI工具,但企业和生态系统的适应速度滞后。电商领域的权力分配尚不明确,用户偏好AI驱动的答案优先体验,品牌则推动生成式引擎优化。研究旨在了解用户与企业在AI变革中的适应差异。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00多个机器学习模型,发现了复杂性与性能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复杂性存在最优区间,超过这个区间反而会降低性能。研究揭示了"复杂性悖论"现象,提出了数据量与模型复杂性的平方根关系,并开发了渐进式复杂性调整策略,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出革命性的认知启发学习框架,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该技术通过模仿人类的注意力分配、记忆整合和类比推理等认知机制,使AI在面对新情况时能快速适应,无需大量数据重新训练。实验显示这种AI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和决策制定方面表现卓越,为教育、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开辟了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