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6月10日,在2017年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块头儿不小的李津妥妥地占到了一个床头柜大小的物件上,这个看起来貌不惊人的东西正是阿里云全新发布的存储神器——“闪电立方”。李津表示,“闪电立方”就像是一个可移动的“数据中心”,通过一个安全的存储硬件,可将100TB数据安全地一次性转移,最快24小时即可完成PB级数据迁移。
所谓的可移动的数据中心,说的直白点就是一个数据存储设备,这个设备专门为了PB级别数据迁移而生。用法也很简单,“闪电立方”可在发起申请后快速送达用户的数据中心,最快24小时即可完成对1PB数据的离线拷贝,回寄之后,再行离线传输至云数据中心。
这种类似于寄快递的数据迁移方式,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种形式却绝对早于网络传输的方式。事实上,很早以前,人们就使用汽车将存储了数据的磁带运送到指定的存储场所,甚至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永远不要低估一辆满载着磁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旅行车的带宽——说的正是这种数据的物理迁移形式。
不过,这种物理迁移的方式可不是为了好玩儿,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当数百TB以上数据要在不同的服务器中转移时,物理迁移则是被业内公认的最佳数据迁移方案。
李津表示,尽管当前网络带宽不断增长,但相对于数据量的增长而言好像还不够,以1PB(约100万GB)数据为例,普通的办公网络下全部上传需要1万天,在1Gbps的专线网络下也需要100多天。显然,一般的专线在海量数据面前也是分分钟被秒成渣。
那么,“闪电立方”凭什么能完成这项连专线也倍感压力的任务?从李津的介绍看,一个“闪电立方”设备,内置了20Gbps的光纤网络连接,传输速度更快,而容量上可容纳100TB数据,并能实现最高30:1的压缩比,配合高效的去重功能可节省更多的存储空间。当遇到PB级数据时,“闪电立方”还可以无线扩展,满足不同规模的数据迁移需求。从性能和效率的表现看,“闪电立方”的整体传输费用是传统方式的1/10,效率提升了20倍。
在数据安全性方面,“闪电立方”也进行充分的考虑。一方面,“闪电立方”的外形黑色立方,可防尘防水,抗震抗压。三防的配置让“闪电立方”不仅可以乘得了“小面”,也受得了暴力托运,适应各种运输情况。李津笑言,如果不是考虑到航空公司对于托运的诸多限制,阿里云甚至考虑过让“闪电立方”用自爆的方式抵御外部的恶意破坏。
另外一方面,“闪电立方”采用AES 256端到端加密算法,密钥由用户保管,运送过程中全程断网,同时配备24小时定位监控。
此外,阿里云还将为“闪电立方”配备专业的服务团队,帮助企业用户更顺利的完成数据迁移。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最新数据显示,Windows 11市场份额已达50.24%,首次超越Windows 10的46.84%。这一转变主要源于Windows 10即将于2025年10月14日结束支持,企业用户加速迁移。一年前Windows 10份额还高达66.04%,而Windows 11仅为29.75%。企业多采用分批迁移策略,部分选择付费延长支持或转向Windows 365。硬件销售受限,AI PC等高端产品销量平平,市场份额提升更多来自系统升级而非新设备采购。
清华大学团队开发出LangScene-X系统,仅需两张照片就能重建完整的3D语言场景。该系统通过TriMap视频扩散模型生成RGB图像、法线图和语义图,配合语言量化压缩器实现高效特征处理,最终构建可进行自然语言查询的三维空间。实验显示其准确率比现有方法提高10-30%,为VR/AR、机器人导航、智能搜索等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新一代液态基础模型突破传统变换器架构,能耗降低10-20倍,可直接在手机等边缘设备运行。该技术基于线虫大脑结构开发,支持离线运行,无需云服务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在性能基准测试中已超越同等规模的Meta Llama和微软Phi模型,为企业级应用和边缘计算提供低成本、高性能解决方案,在隐私保护、安全性和低延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IntelliGen AI推出IntFold可控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不仅达到AlphaFold 3同等精度,更具备独特的"可控性"特征。该系统能根据需求定制预测特定蛋白质状态,在药物结合亲和力预测等关键应用中表现突出。通过模块化适配器设计,IntFold可高效适应不同任务而无需重新训练,为精准医学和药物发现开辟了新路径。